事实上,没有什么比勤恳劳动换来物质享受或精神享受更纯洁的了,同样,也没有什么比故作清高更庸俗的了。如果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道德教化”:它将物质享受妖魔化、以努力挣钱为庸俗、以谋生糊口为小事来凸显“功利”的俗气、反衬“道德”的清雅——这不但不应提倡,反而还值得警惕,因为那样的教化有违事实,误人子弟。
如果我们仔细探究一下那些对“功利”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道德教化者,我们往往会发现,他们要么自己过着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有着稳定的谋生手段,一边斥责“功利”的俗不可耐,一边却理所当然地享受“功利”的种种益处;要么陷于全然相反的生活处境,渴望一掷千金、挥金如土,无奈既没有可挥霍的物质,又缺乏行之有效的生财之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内心积怨颇深,以至于面对可望而不可即的诱人“功利”表现出类似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自欺欺人;要么当众人都在追名逐利的时候,他们却公然表现出对“功利”不屑一顾、“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与冷峻,其实他们未见得不屑于“功利”,很多时候或许只是一场哗众取宠的把戏,一种欲扬先抑以谋求“淡泊名利”之美名的手段,最终为的是“功利”慕名而来,主动投怀送抱。这三类人,同是虚伪,只是类型不同而已。与真纯的道德关系都不大。
如果“道德”的兴盛必须依赖于对“功利”的全盘否定,如果人心的“向善”必须基于对“财富”“功名”的轻蔑,那么这肯定不是健康的道德教育,这样教育出来的所谓“道德”又虚伪又狭隘又自卑,它已然远离了“真善美”,何以能够传达出道德的真纯?就我所知,真正的“道德”必然基于“爱”、基于“关怀”,而不是基于“轻视”或“仇恨”;真正的“道德”必须是“真诚的”“公正的”,它不自欺,也不欺人。
就像日常生活中,两个情敌之间,往往只有当一方不自信自己的强大时,才会想方设法去中伤对手。只有自问境界不高、对自己的魅力存疑时,才会如此不镇定不从容,急于贬低对手来抬高自己。真正的“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位“正人君子”,它不会给所谓的对手抹黑,这不是出于束手束脚的拘谨,不是源自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是因为它足够自信——它知道自己脱胎于“真善美”,它知道自己继承了真善美的血统,于是也分有了真善美的力量与光芒,它知道唯有它能使“生命和谐,充实有力”,能带来“生命的精彩,生命的发光”,正是它赋予“生命动人的地方,让人看着很痛快、很舒服的地方”17.使人生升华为生命的艺术和智慧,这样的人生不仅值得一过,而且肯定能活得漂亮。道德本身已然如此华丽,何需再用抹黑对手来自我抬高、自我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