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兼济天下”的人也好,“独善其身”的人也好,他们都是“好人”,他们是同一个“善”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化身,就像神话故事《西游记》中那位“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能化身为世间形态万千的各种形象,此刻是与人方便的少女,彼时是指点迷津的老翁……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一颗承载着“真善美”的良心。他们本是同一把琴上的不同琴弦,由同一支“善”的琴弓拉奏出不同的音色,时而轻细,时而激昂,但同样优美、同样高雅。

“独善其身者”与“兼济天下者”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善恶道德之界限,唯一的差别只在于他们的处境不同,个人德性的影响范围由此也就有了远近深浅之分。

换言之,对于一个高尚的人而言,“穷”“达”仅是身外之境的变迁,而根深蒂固的是内心的道义,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两者同样可贵。

事实上,很多时候,“穷不失义”并不比“达不离道”更轻松,同样,处境没落时不求闻达的“独善其身”并不比富贵显达时乐善好施的“兼济天下”更容易做到。仔细想来,一位心存大爱的慈善家,与一个一辈子克勤克俭、诚实待人的劳动者,似乎是同样伟大的。

当一个人还能辨认出自己的“良心”,当他的“良心”还能认同并尊重他的举止行动,那么这或许还不是一个人最糟糕的处境。更糟糕的是,我们被黑暗攻克,摒弃了内心美好的信念,而不得不故作亲热地去拥抱我们发自内心鄙视的丑陋,不但为其鼓掌、赞美它,还要与之融为一体,成为它的附庸、随从、帮凶;我们对自己不齿、对自己厌恶,不再觉得自己dear(可贵的、亲爱的),不再热爱自己,不再欣赏自己,不再尊敬自己。

当我们面对穷乏困顿的处境,我们的选择不会像富贵达利时那么多,到了那时,或许我们全力以赴所能做的,也仅仅只是阻止情况变得更糟。我们最后的底线或许就在于“独善其身”,唯其如此,我们的内心至少还能留存一丝安慰、一丝骄傲、一丝自尊,此时如果我们舍弃了独善其身,恐怕我们就真的什么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