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对于苏格拉底而言,或者在儒家圣贤那里,既是情感,也是理性;既是纯正的“美德”,也是最高的“知识”;既是至善,也是至真,同时也是至美。所以“德性即知识”不是苏格拉底的随口一说,而是他毕生的哲学精髓,他的一切知识都以“善”为根据,为“善”服务,追求更“善”的生活。
同时,只有“大爱”,能使人既宽厚仁慈,又刚正不阿。正是“大爱”成就了“仁”,又激发了“勇”。所以儒家的“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说到底就是“三位一体”,植根于儒家的“仁爱”精神。
“德性即知识”“德性即大爱”,所以,在爱中,“真”“善”“美”融合为一。
爱,无惑——一个人的困惑就起于他不知何所爱,于是面对选择常不知何去何从。当一个人心有所爱,爱之所指便是家园,那么无论面对什么诱惑,他都不会纠结,因为他走出的每一步只为“回家”。纵使这条回家之路艰难曲折,也甘愿为之受难。爱像一束光,能照亮一切阴霾。我们的身边注定时不时会出现绚丽多姿的流光溢彩,可与前方“家”中窗户里透出的暖暖的炉火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若一个人眼前常有家的远景,他怎会迷路?若我们心头常有爱的观照,这一生又何来迷茫?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后,他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那是多么诱人的选择,换谁不心动,却遭到苏格拉底的拒绝。最后他镇定自若地当着弟子们的面饮鸩而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愿意将自己纯洁而无辜的生命奉献给他所热爱的城邦,他愿意为他执着信守的“德性”和“真理”殉道。与之相似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的“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当时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断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心中有爱——愿为爱而生,也愿为爱而死。即便是死,也不过是回家路上又进一步罢了。为爱而死,就是他们的活法、他们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