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真的比现在快乐吗?

人们都追求快乐的生活,反感那些让自己不快乐的东西。很多人不希望自己长大,不希望自己变得成熟,恐怕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长大”“成熟”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确实如此吗?

当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回忆童年的时候,都会流露出恋恋不舍之情,由此可见,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童年意味着美好而快乐的人生阶段。可是童年真如我们记忆中那么甘之如饴吗?也不见得。童年时的我们不也有当时我们忍无可忍的痛苦或者酸楚吗?比如看医生,打针吃药,心爱的玩具得不到,做了坏事被爸爸妈妈打屁股,想吃糖却不被家长允许,不想吃饭了却被勒令必须吃完碗里的米饭、一粒都不能浪费,下课时才玩开、上课铃就响了,放学后想和三五好友去建筑工地的沙堆里寻宝或打仗,却无奈作业那么多……是童年真有那么完美,还是我们在夸大曾经的“美好”来映衬当下的“痛苦”?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等我们70岁的时候回头看今天,会不会也像今天的我们看7岁的自己那样,觉得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纯真年代”?我们逃避着不愿长大、我们刻意地拒绝“成熟”,本质上是不是源于“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是不是只是验证了永不知足、永不珍惜当下的人类“贱性”?换言之,童年之所以那么美,是不是因为它是我们无可追忆的梦?如果让我们再次回到当时,我们是不是仍旧会像当时一样坐地不起、哭闹不止、泪流满面、苦不堪言?

一个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内心对自己说“再见了,我的童年”?是在某一个特定年龄的转折点,还是因为某一件触动了我的内心,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认真去思考的事?就像法国电影《再见,孩子们》里面那个13岁的纯真帅气的小男孩朱利安,当他噙着泪、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犹太男孩波奈和让神父——这个冒着生命危险将犹太孩子藏匿在自己学校里的沉默而深情的天主教神父——被盖世太保带走时,他知道他的童年结束了。在“童年”向“成熟”转变的第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初次尝到了“自由”的美味,还是首次体验到生活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