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从“他净”到“自净”

我们从童年走向成熟,恰是由相对“狭隘的单纯”走向“博大的单纯”;从童年走向成熟,我们正是由相对“无知真空的清澈”渐入“杂而不乱、丰富和谐的清澈”。

童年的清澈,是因为我们涉世不深。那时的我们知道得很少,经历得很少,而即使是我们知道的和经历的,其中的绝大多数也是经过了他人的分析、辨别、筛选和加工改造。童年的我们尚未建立起“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所以没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自净能力”,我们所品尝到的生活的酸甜苦辣,业已经过了他人的“咀嚼”“回味”“过滤”,我们接触到的世界业已经历了“他净”过程,由污水蒸馏为纯净水,从生活提炼成童话,暴风骤雨业已被遮挡在我们的认知世界之外,我们感受到的只是和风细雨。童年时我们听父母讲美好的故事,也生活在父母精心创造的美好故事中。我们因为善良美丽的公主受难而落泪,而这样的落泪也成了我们美丽生活中绝无仅有的“受难”。我们没有亲历原始的生活,没有直面真实的世界,我们亲历的是经过他人意志(往往是善意的)如筛子般筛过的生活,我们站在父母、师长用爱与保护编织的无形栅栏内远眺着看似真切的世界。童年的清澈和单纯,往往是无菌环境的结果,是花房中常年室温的效果。“水至清则无鱼”,那样的“至清”依赖于“纯净”,那样的“至纯”源于“无物”“无知”“真空”。

成熟的清澈,是因为“专精而不自闭,开放而有所守”。随着自然的成长成熟,我们知道得更多,经历越来越复杂。与之同步发生的是,至亲日渐衰老,无菌环境渐渐瓦解,我们不得不凭借一己之力独对世界、自建生活。自我的独立包含了经济的独立和精神的独立,缺一不可。经济的独立意味着物质的自给自足、无需他人的供养。精神的独立则指向独立的自我辨析、选择和创造的能力,不被他人主宰,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视他人的忠告或建议、不接受他人善意的帮助或提醒,那是“自闭”“自负”“自大”“刚愎自用”。“成熟”的精神在生活的前行中逐渐形成一套“自净”系统,独立地分辨清浊、判别优劣,但它对清浊优劣的评定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自净系统”本身也需要经历一个渐趋“成熟”的动态过程,它在净化外物的同时也需自我反省、自我审查、自我检修、自我净化,以此确保“自净”的功能不陈旧、不僵化、不独断、不受“自以为是”这种病毒的侵染。

“成熟者”保持着与周边生活开放的互动,并在这样的沟通中完善着自我精神的“自净系统”,调动着自我心灵的活跃生机:它执着于一些好东西,但并不排斥其他好东西;它保守传统中的美好,但并不拒绝新的潮流;它有着包容天下的胸怀,却绝不动摇原则的坚守。大浪淘沙,成熟者的精神筛子借鉴了他人的明智、前人的经验,自立于正直的本性,内心饱含赤诚地参照着“真善美”,筛选着面前错综复杂的路。这样的单纯和清澈,无需特定的环境,它甚至与环境无关,即便身处鱼龙混杂、纷繁凌乱的生活场景中,他们饱满而虔诚的内心仍会指引他们“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进”21.“成熟的单纯”是“淡泊之守,从浓艳场中试来”,格外坚定;“成熟的清澈”是“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22.无比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