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反正……”的固化思维

上一节提到,成年后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多与记忆深处产生于小时候的“真希望父母能……”的愿望密切相关。

认清自己心中“真希望父母能……”的愿望,是“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

有一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顺这些愿望。这个关键词就是“反正”。

当你与父母争吵时,当你对父母极其不满时,脑海中是不是充斥着这样的想法:

“反正不会表扬我。”

“反正不相信我。”

“反正我不优秀。”

“反正我不可爱。”

“反正我不讨人喜欢。”

……

这种“反正……”的自暴自弃思想,是“真希望父母能……”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是一次次的失败经历层层叠加的结果。

每个人都会对他人抱有“希望你能……”的期待,一旦这种希望落空,便会心灵受创、伤心难过。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煎熬后,人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伤,为了让自己不再伤心,慢慢学会了“不再期待”“死心断念”,最终变得心理扭曲,固执地认定“反正你们又不……”。

因为,如果“不再期待”“死心断念”的话,那么“当希望落空时”就不会黯然神伤,也不会再有深感受伤的痛苦。这样一来,“反正你们又不……”的别扭想法就在心中慢慢扎下根来,最终导致人们总是在这种固化思维下与周围的人打交道。

以上一节提到的女孩N为例,她就是在经历了一次次“明明努力了却得不到表扬”的伤心失望后,心灰意冷地认定“反正再怎么努力,父母也看不到眼里”,最终形成了“反正不会表扬我”的定势思维,总是以此为前提与父母进行交流。

而且,随着这种思想的支配力越来越强,她已经不仅仅是与父母“闹别扭”了,而是自暴自弃地认定“父母一定不会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深信自己就是一个“不可能得到表扬的人”。

毕竟,如果这么想的话,那么即使果真没有得到表扬,心里也不会像以前那么难受,顶多就是自嘲一下:“反正我本就是一个得不到表扬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人们想当然的“反正……”“一定……”的固化思维就是这样形成的。

读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意识到了,女孩N这样的情况绝不是个例。

人们之所以认定自己“不优秀”“不可爱”“不讨喜”,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定势思维存在。

因此,当你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如果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反正……”这样的想法,请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这是否是你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选择了“不再期待”“闹别扭”,或者说是在心理上筑起了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