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认为,美感的产生源于保持一定的距离;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说过:“艺术成功的秘密在于距离的微妙调整。”
一个我们很敬仰的人因为零距离的接触,可能会淡化对之敬仰;很好的朋友因为太亲密,反而彼此厌倦;最心爱的人,因为朝夕相处,可能会生出淡漠与乏味之感。人们都说距离产生美,换句话说神秘的感觉让人产生探究的欲望。
距离体现在时间、空间、地域、以及艺术审美、情感空间等各方面。合适的距离使人从容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清醒地把握生活现状。
太近了,不仅美没了,连看都看不清了,就像书凑近了看不见书上的字,恋人间拥抱接吻看不清爱人的脸一样,凡事都要有个距离。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适合的自我空间,即便最亲密的夫妻之间也要有一个私密的领地,去安放自己的灵魂。
女性跟亲戚、朋友、同学、路人,跟不同的人进行交往,应该有着不同的空间要求,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范围内有一个属于自己能掌控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透明的“气泡”,包裹着自己,建立了一定的“私人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刺破”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有可能还认为你心怀不轨,这好像就是一层玻璃的距离。
距离产生了美,小别胜新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说明了夫妻之间适当的距离可以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相反,如果哥们几个天天在一起,“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则会因为没有距离而逐渐生出一些不愉快的事端来。所以,应该互相地留下适当的距离,这样才会更加牢固。
人与人之间,就像中国画,不能画得太满,密不透风,全堵死了,要留“白”,如诗,有余韵,似文章,意在笔端之外,皆以“空白”为美,使人回味无穷,其奥妙就在于“心”与“物”的距离。
这种距离产生美的效应和感觉最深刻地体现在恋人、朋友之间。
恋人之间,如果有距离,可能产生美,因为有不能常在一起的惆怅,才有了绵绵无尽的相思;才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才会有拨通电话,却不知说些什么,原来只是为了听听对方的声音;才会看着有关对方城市的新闻,让自己感觉离心爱的人近点。
因为有距离,所以才有短短相聚时日里的恩爱有加。
因为有距离,所以才有短短相聚时日里的温柔体贴。
因为有距离,所以才有短短相聚时日里的感情澎湃。
因为有距离,所以舍不得在短短时日里,像那些天天厮守在一起的情侣不将对方当回事。
因为有距离,所以舍不得在短短时日里,像那些天天厮守在一起的情侣动不动就吵架。
因为有距离,所以舍不得在短短时日里,留下自己不好的一面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
可能“小别胜新婚”就是这种感觉吧!有所期盼之后,见到自己日夜想见的人,距离制造出来的泛滥的感情,就有如洪水般激烈。
朋友之间,如果有距离,可能很多话都比较容易说出口。或者说出C来只是为了一份安慰,或许只是需要一两句关心你的话,或许只是一什么也不说的安静的听众。
因为有距离,彼此所面临的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不同,所以很多无法向身边的人说出来的东西,倒可以像这些有距离的朋友说。偶尔的一个电话,断续的一封邮件,迟来的消息,“君子之交淡如水”,带来的只是一份感动的感觉,一种温馨的氛围,和一份淡淡的思念。
因为有距离,所以不会淡忘曾经共有的美丽时光。
因为有距离,所以见面时会什么也不说,只是突然拿出些你爱吃的东西,带你到你爱玩的地方,说些你们别后的话。
朋友,不需要太多,只是一个眼神,就能明白你的心思。
当然,凡事都不能绝对。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地存在着,这是物质的共性。距离可以产生美,当然也不是只能产生美。距离产生的美,应该是那种有希望,有期盼的距离,可以有一天两个人相聚,可以有一天两个人相逢,并不是那种遥遥无期的等待。遥遥无期的等待,没有希望的未来,相信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等待下去。天荒地老只是一种理想,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海枯石烂。
女人不能跟男人走得太近,零距离,往往会产生摩擦,产生矛盾。零距离了,就没有了神秘感,也就失去了女人的魅力,如果保持一定的距离,一直处在朦朦胧胧中,永远有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感觉,这就是一种朦胧美。
为什么热恋是人一生中最难忘的?为什么两个人走到一起后,这种感觉就没有了?因为美好和难忘被零距离所泯灭了。当然,世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一样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能相濡以沫、肝胆相照,就会更加美满幸福。
距离可以产生美,也可以毁灭美。拉开彼此的距离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没有了信任做基础的情况下被拉开距离,便会有了很多的猜疑,因此争吵会随之而来,没有在身边的那种可靠的信任,更多的胡思乱想又会袭击你们脆弱的关系,只要有一点点风吹草动,这样的距离便再也不会有美的存在,所以距离能否产生美,取决于两者之间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