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件人生的大事,尽管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但没有人愿意经历那样的痛苦,所以选择一个门当户对的终身伴侣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不相信出身决定命运,却坚信性格决定命运。而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又与他生活的环境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虽然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很多习惯和态度的养成却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要想改变实非易事,就像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毕竟恋爱的时间是短暂的,一周几次的见面无外乎吃饭、看电影、逛街,真正的相互了解能有多少?就算谈得投机,也只得到个泛泛的印象罢了。何况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回避许多关于悲伤、失意的记忆。你可能交往了很长时间依然只看到一个表面的他,却始终没机会触及他的内心。就像经常有人以记不住事、工作累为由来掩饰自己焦虑的心情和情绪的波动。其实每个人都为留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印象而隐藏起自己性格上的缺陷。
恋爱中的人们总是重情感而轻理智。这个时候,理智往往是对的,却经常是没有用的。以为爱情可以超越一切,而无视“门当户对”的劝告,必将为日后的婚姻生活埋下苦果。
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自然有它的道理,不然也不会被社会认同了这么久。相近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必然产生相近的社会认知和生活习惯,而这些都为日后的共同生活打下了基础,大大缩短了两个人的磨合期,减少了婚姻中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尽管社会发展到e时代,“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却仍然没有改变。
门当户对是现实的选择
古典的中国曾经有过崇高与美妙的爱的经典,从《关雎》到《梁祝》,不乏动人的情歌与千古绝唱,教人感受爱的永恒魅力。这些“过去式”爱情的表述,也许就叫“传统”。中国的这类故事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仙女都会爱上一个穷人或是穷秀才,几乎没有看到一个仙女去爱富家子弟的。好像一沾上富就失去了浪漫、纯洁的色彩。“嫌贫爱富”是国人一向最为反感的价值取向,即使在民间故事里也深深地打着这样的烙印。国外也同样有仙女下凡寻求爱情的故事,然而爱的大都不是穷汉而是“白马王子”。
世界越来越物质化,这是无可回避的现实,或许也是无须逃避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越来越理性化,灵性与感性不知不觉间褪去原色,而代之以物质的随时可以洗去卸去的色彩与包装。如今是商品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人的婚姻就格外注重门当户对。所谓“心灵的相投”,其实是学历相当。文化不相当心灵也难以相投。
现在很多人相信高贵血统从婚约开始。为了避免“恋爱时以较高的一方为标准,婚后则只能向低的一方靠拢”的尴尬境地,所以,现在人们要求各种条件起码得旗鼓相当,也就是门当户对,才容易志同道合。
俗语说:“穷女嫁富男”,如同花子拾金;“穷男娶富女”,如同卖身为奴。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中外爱情观念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老外讴歌爱情时,不剔除物质前提;我们则好将爱情道德化、抽象。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主人公都出身贵族,爱的阻力只是家族的恩怨,而灰姑娘就更坦率地表现了平民对地位、金钱的向往。而《天仙配》让仙女下嫁贫下中农就缺乏现实感。
中国女孩子的择偶标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改变,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认识到,物质条件出众,可能使婚姻幸福,也可能不幸福。但没有物质条件或两人差异过大,婚姻就必然不幸福。其实门当户对从来不是婚姻幸福的障碍。“梁祝”的悲剧不在门当户对而在由谁来选择门当户对。谁能说焦大不爱林黛玉不是提倡门当户对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爱的内容和方式,找个工农兵,嫁个“根红苗正”是那个时期的无奈,而现在我们无法强求任何人的择偶标准。该是走出爱的误区的时候了,尽管有些残酷,有些不近人情。
选一双合适的婚姻鞋
我以为主张婚姻不需要门当户对是虚伪。像作家毕淑敏说的那样,婚姻鞋是否合适,脚知道。有多少人一生穿着夹脚的婚姻鞋在赶路?还要掩饰着脚疼而引起的心疼,把一脸装出来的幸福生活做给人看。这其中有多少不得已的辛酸和无法言说的故事,永远藏在生活这张水皮下面,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为了有一双合适的鞋缓解赶路的劳累,我主张今天的婚姻应该门当户对。
门户是什么?是你无法回避的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阶层和由此而带来的所有惯性。门户这东西本质上没有高低贵贱,但有差别。这差别包括观念、教养、习惯、生长环境、好恶甚至饮食的口味等很多。如习惯。一个朋友说,如果他看到他喜欢的女孩子拿起一个苹果,在牛仔裤上蹭了蹭就毫不在乎的放进嘴里,那么他所有的好感都会荡然无存。我说,换了另一个男人,也许会觉得这个女孩子很潇洒并喜欢她也说不定。我不知道这个朋友的说法是不是苛刻了一些,因为生活中永远没有一个现成的为你而准备的人,能够一路同行走下来的男女,都是互相磨合互相妥协的产物。
但人的妥协是有限度的,比如,在牛仔裤上蹭苹果也许是一个人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他或她所在的“门户”不以为是不能接受的,而在那个朋友,他就觉得不能容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近”吧。有些人会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改变固有习惯,有些人则很难。对于后者,这些由“门户”而导致的差异会使婚姻出现裂痕,裂痕多了就容易产生断裂。
当然,灰姑娘那样的个例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灰姑娘进了皇宫以后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才和他的王子“永远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只知道不是灰姑娘而有着一定贵族血统的戴安娜都没有和他的王子过上幸福生活,我们也看到贵族公主茜茜为了适应所谓的宫廷礼仪而痛苦地牺牲了她热爱的自由。“门户”仍然使她们的爱情衰减。
我的意思是,现代人的婚姻面临的外部考验已经够多的了,还是让堡垒内部结实点吧,在选择将陪伴你赶路的那个人时,把可能由“门户”带来的差异减到最小是聪明的。
过去合婚,门当户对不外乎社会地位相对,财富相对,八字相和。虽然一定程度上是为儿女婚后生活和美,更多的是父母的颜面,家族的荣耀。时代发展到今天,门当户对上升到另一层面,所受教育背景相对,生活习性相对,人生观世界观金钱观及至信仰都可以成为幸福婚姻的暗礁。
如果说恋爱是华贵浪漫的游艇,婚姻则是朴实沉重的远洋轮。差异或许神秘,或许是渴望接近对方了解对方的动力,一旦什么都揭开了剥啄了,根深蒂固的可以称为个性的东西才是和谐长久的主流。而个性的形成多半和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密不可分。一个自小生活优越只与书香为伴的女孩儿绝对体会不到此门当户对为斗米折腰的苦涩,和对金钱锱铢必较的心情。
背景和出身永远很重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婚姻中亦是如此。背景和出身类似的人似乎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更容易走得长远。因同乡、同校、同班、同单位而成为夫妻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大多家境相当,地位悬殊不大。倒是我的一些朋友或因夫妻二人学历差别大,或因一个来自穷乡僻壤,一个来自繁华都市,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存在巨大差别,因而还到三年、五年的婚姻危险期双方就早已分道扬镳。所以说如今或是基于古训,或是基于现实,年轻人在真正步入婚姻之门前心底自有一杆秤。
前不久我这个热心的红娘就吃了个大败仗。一位女孩临到要约会的最后时刻,突然不想与我介绍的其父为高官的男孩见面,说是平民之女不愿高攀官宦子弟,那样的话会觉得自己压力大。看来,门当户对、志同道合永远是找对象的亘古不变的真理,无论是《伤逝》的时代还是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