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丧失后会怎样呢?

《归属感是基本需要》一书中提到,研究归属感的缺乏与研究其拥有同等重要,对此认知方面的因素固然重要,但情感方面的因素可能更重要。“归属感是基本需要假说”中最基本的情感含义是:一个人归属感的真实的、可能的或想象状态下的改变都会引发不可避免的情感波动,正面的影响会增强归属感,负面的影响会减弱归属感。

这一假说与幸福感研究相吻合。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中就不断用大量数据来强调“绝大多数的人在心有所依的时候比心无所依的时候要快乐得多”(Myers,2000)。这里的“心有所依”是指所系于家庭纽带、真挚友谊或者浪漫爱情。新婚燕尔比没有结过婚或者离婚的人都要快乐,只要他们的婚姻是快乐的,这种幸福感就会一直延续。

而身处痛苦婚姻中的人是所有被调查者中最不快乐的一群人。大多数已婚者在爱情中还会同时收获友情,因为每4个被调查者中就有3个人称自己的爱人同时还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有意思的是,幸福感和婚姻之间的纽带超越国界,也超越文化差异(Stack&Eshleman,1998)。积极的依恋还与某些人格特性有关,比如做事的持久性和心理健康指数(Neria,2001)。

尽管归属感能带来幸福感,甚至增加健康指数,可一旦这种归属感消失,两者也会随之降低。这种社会纽带的断裂无论源于友谊的中断、爱人的去世还是离异,都会引发焦虑和健康问题,这在归属感研究和幸福感研究中都有证明。正如Myers所说:“当我们的社会纽带受到威胁甚至断裂,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会试图击垮我们。流放、关押和单独监禁就是逐步递增的惩罚方式。”被关押的犯人最严重的担忧之一就是与最亲密的人中断了关系。事实证明,因离异或死亡而中断的人际关系是自杀的一个主要诱因(Correis,2000)。

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入狱就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归属感丧失。凡是经历过被要求回房间反省闯祸的孩子,或者被要求闭门思过而不能跟朋友出去玩的年轻人,再或者被伴侣遗弃的成年人都知道这种跟喜爱的人分开的感觉是多么痛苦。所以,归属感带来的喜悦以及隔离带来的伤痛都强调了人际联结的重要性。

“归属感是基本需要假说”中重点表明,归属感中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持续不断的交流互动”两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如果只能满足其中一项的话,其满意度不会跟两项同时被满足时一样。当然,有些人的确可以保持人际关系而无需太多的互动,但那些入狱的人、因各种原因与爱人分开的人、离异后非抚养方的父母,他们能与所爱的人互动的次数就明显减少,还有一些经常两地分居的军人及家属、异地的恋人甚至需要经常奔波两地的伴侣也有类似的经历。这样的人际关系可能跟经常互动的人际关系一样令人满意,但被迫减少互动的关系也很有可能成为压力的来源(Baumeister&Leary,1995)。

与此相对的,就是那些不可避免地经常见面却无法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比如整天争吵不停的家庭或者在痛苦婚姻中挣扎的夫妻们,都是有互动但是没感觉的依恋类型。所以说,最幸福的理想情况是爱上一个能朝夕相处的人,这远远好于爱上一个远在天边的人或者守着一个爱已远去的人。

在这一研究中还有其他两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虽然人际互动是一件好事,但也不是说越多越好。所以,如果我们有足够多良性的人际关系需要维持的话,即我们的归属感这一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就会感觉没有必要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了。第二,当我们不幸丧失了一段亲密关系后,我们会想要尽快发展出另一段亲密关系来补充,因为归属感是一种很强的本能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所以,归属感研究总结说:“渴望满足人际依恋情结是目前已知的了解人类本性的重要综合因素之一。”完成下面自我问卷中的各项问题,从中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归属感经历。(请尽量诚实并详尽地回答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