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还有哪些其他模式?

在看待朋友关系时,以一种发展和多角度的眼光来观察是非常明智的。有一项包含了心理和社会两方面的多维度成年人之间的友情模式提出,每一个人的性格特质例如年龄、性别和个人特征都会影响到我们交朋友的方式,而且朋友关系会因为文化差异、架构和历史原因而表现不同(Blieszner&Adams,1992)。这一理论不断完善,试图囊括所有朋友关系因素,最终认为个人性格特质最影响交朋友的方式,或者说生活风格影响交朋友的方式,也被称为“行为动机”。

想把友情中的复杂关系捋顺并具体化已经很难了,那么想要再把其量化就难上加难。心理学家Dugan和Kivett对上面的模型进行了加工,他们调查了近300位退休之后又搬家的老年人,从中发现个人性格特质的确可以影响到交朋友的方式。例如,女性参与者认为她们跟好朋友之间的距离要比男性跟朋友之间的距离近,但有意思的是,实际上距离太过接近在朋友关系中并不是积极因素,因为“最真挚的情感和思念都为远方的朋友所珍藏”。总体来说,这个复杂的模式并没有为成年人之间的朋友关系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发现,不过该研究仍然对老年人的朋友关系提供了一些可用信息。

虽然心理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各式各样的友情模式以及如何维持友情的框架,但Cole和Bradac则更对我们到底是如何看待朋友关系的更感兴趣。两人重点甄选出人们用来评价最佳友情的特质,包括:包容、信任、社会支持等。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想要探究非普通意义上的友情关系:到底什么才能让人们在友情中感觉特别满意。他们最初的问题是:“人们到底要如何想才能跟自己最好的朋友感觉非常满意呢?”

在第一项研究中,他们邀请了221位被试者,请他们具体描绘所期望的最好朋友的性格特质,这些性格特质能够保持他们之间的友情日久常新。最终他们列出了最受欢迎的43项好友特质。有意思的是,当邀请被试者把这43项特质按照重要性来排序时,男性和女性被试者的答案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在寻找好友的选择条件上不存在性别差异。经过进一步分析后发现,这43种特质有其潜层面:行动面、亲近面、合作面或者说风格面。

他们尝试发现这些不同的潜层面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并用这个过程来发现好友的什么特质是被认为最最重要的。在简化之后的14项选择中,实际上只有几个特质是最接近令人满意的友情关系的:平易近人、勇于承认错误、行为和言语恰当适度。不过这些特质是受其他特质影响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有其中一个特质,那么他很有可能同时拥有相关的一系列特质。例如,如果一个人勇于承认错误,那么也会被认为是思想开明的、不偏激的,且拥有很好的交流技巧的。这就跟我们在第二章里讨论的“美=好”大同小异,一个特质会被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其他相关的特质。

研究总结出理想中最好的朋友的特质是:平易近人、情感稳定、善于沟通、可以激励并丰富我的生活的、思想开明且深受欢迎的。

研究者最终肯定了自己:“对于拥有什么特质才能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这一点,我们有特别的、复杂的信念架构。”关于友情满意度和友情的广泛意义,以上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也不过是友情关系这个大拼图中的一个部分而已,更重要的是:是什么让我们建立并持续发展我们的友情关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