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依恋类型最好?

为什么要研究依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依恋类型会影响恋爱关系的很多方面,包括沟通方式、处理冲突的方式、情绪管理、感情质量,以及长期感情的稳定性。不同依恋类型的人会对感情有不同的需求,也自然对伴侣有不同的要求了。心理学家发现,安全型的人会喜欢跟伴侣走得很近很亲密,而回避型的人则刚好相反,如果一个焦虑型或者回避型的人跟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感情关系后,会逐渐向安全型依恋转变。

我们会为了从其他人身上得到我们想要的而保持自身依恋类型的一贯性。Tidwell、Reis和Shaveq请125个人做了一周的人际交往日记,结果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记录社交活动时有不同的关注点。安全型的人会更关注什么最让他们愉悦、彼此间有多亲密,以及各种各样的积极正面的情感(如兴奋、喜悦、感恩);焦虑型的人也有类似的关注点,不过情绪不太稳定,会忽高忽低;回避型的人则总是会看到积极情绪中的另外一面(表达为“这样很好啊,但是……”),而且看起来“在社交活动中尽量避免过于亲密”。

到这里你便很容易想象到,安全型的人更容易获得并维持美满的感情生活。心理学家还告诉我们,安全型依恋还有更多的好处。安全型的人不仅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而且沟通方式很灵活,自然很容易跟他人达成一致,这样直接的好处就是当遇到冲突时他们会选择积极主动地采用直接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而不是忽略或者回避问题,自然处理问题的效果就会较为理想,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安全型的人更容易拥有美满的感情生活。而非安全型(尤其是焦虑型或者占有型)的人会在面对冲突的时候束手束脚(通常会把责任推卸到伴侣身上),并且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回避型的人会避免直接冲突,窝藏心事,生闷气;而焦虑型的人则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一根筋”的思考模式,缺乏灵活性,也较难展现最佳状态,以致词不达意)(Feeneyet,al.,2000)。在持续不断的研究中心理学家都证实了,安全型的人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较少的负面情绪,这必然形成了更高质量的感情生活。

有意思的是,安全并不意味着稳定,非安全也不意味着不稳定。Kirkpatrick和Hazan对此进行了长达4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安全型和非安全型的人在感情生活中的稳定性虽然有些微差异,但其实不相上下。安全型的人会选择一直待在一段关系中(如果结束了就结束了),而非安全型的人则会在同一段关系中进进出出、分分合合,所以说虽然安全型的人更容易享受积极美满的感情生活,但是非安全型的人的感情生活会更丰富多彩,也比较戏剧化,通常更适合成为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题材。

Diamond提出,研究成年人的依恋应该从产生依恋的生理层面着手(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解释的,依恋是我们的本能需要之一,也就是说是遗传基因中的一部分)。正因为依恋如此重要,所以Diamond认为良好的依恋会让我们拥有更多健康标志(比如规律稳健的心跳)同时减少亚健康标志(比如压力所引起的荷尔蒙紊乱)。心理兼生理研究(将在第十章里详解)已经证实了伴侣间的冲突会刺激并导致荷尔蒙紊乱,尤其对女性的影响更甚。由此就很容易理解,积极的情感(比如这里讨论的安全型依恋)和消极的情感(比如非安全型依恋)是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来衡量的。

回想本章开篇故事中的主人公珊迪和乔(还有超过一半的依恋研究的被试者),他们是属于安全型依恋感的人,虽然没有特别的甜言蜜语或者海誓山盟,但是他们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并在困难面前携手共进、不离不弃。珊迪和乔尽他们最大的努力给他们的孩子——约翰和赛拉正常而稳定的生活,而且珊迪和乔的父母也鼎力相助,这些积极且温暖的帮助(具有这种特质的看护人很容易培养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是这个大家庭和睦美满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