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遵守细小的约定开始
信守承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再会做出自己无法完成的承诺。如果有秘书或能干的部下可以敏捷地处理好那些约定,那么做出种种承诺也无妨。但如果不是这样——遗憾的是,大部分情况都并非如此——那就必须考虑自己的余力,控制约定的数量。
有品格的人,是最受他人信赖的人。要被人信任,就必须采取值得他人信任的行动。比起说漂亮话来,一点一滴地积累实实在在的行动更为要紧。建立信赖关系并不需要本垒打,只需坚持不懈地用球棒去击投来的球就行了。具体来说就是:遵守时间;将约定的工作在约定期限内做完;答应出席时一定出席;说好打电话就一定打;答应把对方介绍给什么人,就一定要介绍;答应寄的资料一定寄;约好要送的东西一定送;说了要给对方看的东西,一定不要忘记给人看。这一件件都不是什么大事,一不留心就会忘记。但这些小事的积累,却能建立你的信用,好比把一百、两百日元的零钱存到账户里一样。零钱一点点积攒起来,会成为一大笔财产。同样的,日常生活中的守约行为会成为你的信用证,提升你的品格。
以前,曾有位前辈对我说“什么时候一起吃饭吧”“找个时间好好聊聊”,我高兴地期待着;可是总也没能实现,让我很失望。后来我明白了“人家只是送个口头人情,只是说说罢了”,于是不再失望。但是这个人在我心里的分数也降低了,我觉得他虽然态度和蔼,却是个靠不住的人,而且觉得自己在人家心里并不重要。不过到了现在,我已经能够宽容地去考虑这些事了,认为那位前辈也是和蔼善良的人。他之所以那么做,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彼时彼地的友好心意。
为了让对方开心,爽快地答应他的请求,这固然不错;可是一旦不能遵守约定,就会降低自己的信用和品格。不轻易答应请求,也许会被认为不够爽快、不够亲切,却会因为“这个人值得信赖”而受到尊重。
因此,我们一定不能忘记约定。本来想要记住说过的话、约好的事,但终于还是忘记了,这种情形屡见不鲜。纵然并无恶意,但一旦破坏了约定,那就与有意轻视对方而毁约一样,自己的信用就会崩溃。不要依靠记忆力,一定要养成作记录的习惯,记事本就是为此而存在的。
拒绝时要迅速、有礼
如果接到邀请后,过了一周、两周都没有动静,对方就无法制订计划。人家本指望你会接受,但最后却拒绝了,导致人家连物色下一位人选的时机都失去了。打算拒绝的话,就一定要尽早。如果在自己设定的时限内,无论如何也下不了决心,那么索性拒绝为好。
被邀请去参加聚会,总比被无视令人高兴;有人拜托自己担任某个职务,是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证据——这么一想,我们就会不断地答应下来很多事,但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
如果不愿意交聚会的费用,不想做与自己将来的业务、收入、在公司的评价等无关的工作,从而不断地拒绝自己认为无益的事,那就会丧失很多机会和可能性,人生就很寂寞了。
也有的时候,自己很想去参加聚会或接受职务,但由于与其他计划相冲突,或出于当时的情形而不得不拒绝。这种场合下,一定要尽早回复表示拒绝。拒绝比接受更需要心灵的力量。即便真的很想出席,一旦知道“可惜,去不成了”,就要立刻作出回复。如果乐观地认为总会有办法,就会导致双重约定或三重约定的结果。
在先约不可改变,无论如何只能拒绝的单纯情况下,就没有烦恼的必要了。尽可能迅速、礼貌地做出拒绝的答复吧。如果实在过意不去,在拒绝的同时可以用发贺电、写信、送花等方式表达一下心意。如果想着“以后慢慢再说”,那么几乎可以说,一定是会忘记的。
不过,现实生活的情形并不总是那么单纯。“真的很想拒绝,但要顾全和对方的情分,不出席也不好”“按说应该参加,可又没什么意思,真让人头疼”“被期待有出色表现,固然让人高兴,可是担子好重”——种种理由都会让人生出拒绝的念头。像这样鼓不起劲儿的时候,一般还是不要勉强接受为好。如果实在无法立刻拒绝,那就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限,比如推迟一天作答、在下周一之前作答等,考虑之后再作回复(将一周内的各种计划归纳起来,周末时进行整理,也是很有效率的)。
不善于拒绝,总是思来想去,“调调时间,不就可以去了吗”“虽然做不了大事,也可以稍微有点用处,不是吗”,结果磨磨蹭蹭地老拖着不答复,其实这对对方、对自己都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拒绝的时候,如果是写明信片,一定要亲笔写明拒绝的理由,再写上诸如祝盛会圆满的祝愿。如果是打电话,要礼貌地对对方的邀请表示感谢,说明由于如此这般的原因而无法接受,不失礼地进行拒绝。越是在拒绝的时候,越要礼貌周全,要感谢对方的邀请,这一点乃是铁的法则。
只要心真诚,总会打动人
以诚待人,能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心灵之桥,通往对方心灵的彼岸。一个真诚的声音才可以唤起一群真诚的人的共鸣。
你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么对待别人。只要你付了真情,朋友就会以真情对待你,双方的关系也因此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一个人想要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首先得敞开自己的心扉,要讲真话、讲实话,以自己的真诚换得别人的真诚。
如果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人们就会了解你、相信你,不管什么情况下人们都会知道你不会掩饰、不会推托,他们都相信你说的是真话,都乐于接近你,因此你会很容易获得好的人缘。
与人相处,以诚为贵,对同事亦是如此。当他需要你时,你要尽心尽力地伸出援手;当他不小心冒犯你时,你要抱着宽容大度的心情,真心真意地原谅他;当他有求于你的时候,你要毫不犹豫地帮助他。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是你的同事,你每天有1/3的时间是和同事在一起,你能否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与同事相处是个很关键的因素。
不使用否定的语言
“有怪癖”和“有个性”,差距只有一线之隔。“洒脱”和“懈怠”很相似,评价却截然相反。把“邋遢”说成“不拘小节”,印象顿时就迥然不同。从“有怪癖”这种说法中,能够感觉出对那人的反感;但如果是“有个性”,那么即便说不上有好感,也会有温和的意味。在美国,“没有个性的人”就等同于“无趣的人”。
无论如何,不宜指责对方是“××样的人”,尤其是一定不能给对方贴上消极的标签。如果对方做错了事,只要就事论事就够了,指责“你这个人做什么都不行”,全盘否定对方的人格,则是错误的。如果对方没有做好你托付的事,就一怒之下说出“以后再也不用你了”,那会深深地伤害对方。
在职场的伙伴们之间,说“露了我们的底牌就糟了”“我已经和××通了气”“就用××老师吧”之类的话,一位外界的前辈委婉地告诫我们“使用这种语言,是在贬低自己”。应当注意的是,即使在伙伴们之间,也不要使用会降低自己品格的措辞。
对职场之中工作速度缓慢的部下或后辈,不要指责说“真笨”“迟钝”,而应当正面地评价说“工作非常仔细”。正如不擅长做扫除和整理物品的人,却往往拥有充沛的行动力一样,长处和短处常常紧密相连、难以分辨。
温和地评价对方的长处,这也会反馈到自己的评价上来。如果有人说“哇,你胖了”“气色很坏”“很疲倦吗”,听到这样令人不舒服的话,任谁也会稍有些不愉快。说话者也许是无心之言,却太不体贴人了。
“本来以为你是个神经质的人,原来不是”“本来以为这么优秀的人一定很可怕”——听到类似的说法,即便最后否定了原来的意思,但自己竟给人这样的印象,也让人高兴不起来。有的女性完全不顾及对方的心情,当面毫不客气地净说不中听的话,并以此洋洋自得,这样并不会得到尊敬,而是招人害怕,一定要多加注意。“加油,我们支持你”“你一定没问题”——像这样,对周围的人,还是多说些积极的话为好。
尽量不要对别人使用负面的用语,同样的,对自己也不宜使用消极的说法。像“我总是一团糟”“我已经上了年纪,衰老了”等,过于自贬不是好事。对自己不要使用“反正我这种人”之类的说法,这完全感觉不出想提升一下自己的气力,特别是一旦开始用“反正……”这种自暴自弃的说法,那就完了。
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是无法替代的存在、被赋予了不可侵犯的人权。不过,是认识到这一点、努力磨砺自己、做有益于他人的事,还是糊里糊涂、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人的品格会因此而迥然不同。
心理导航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不甘只是在家里相夫教子。她们也想要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希望在职场中能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就需要那些不让须眉的坚强女性们遵守一些职场中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