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男性在遭受精神和肉体虐待之后会受到很大打击,但更多研究证实女性受害者更多,而且所遭受的打击往往严重得多,其肉体虐待的结果可能是骨折、脑震荡、视力和听力丧失或受损,等等。
当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直接造成受害人死亡,这听起来很可怕,但我们同样不能忽略间接造成受害人死亡的情况,比如很多女性在受到虐待之后开始酗烟酗酒。精神创伤更令人担忧,正如Christopher和Lloyd所总结的:受虐待的女性“感觉自尊和幸福感都被摧毁了;产生了对男性的恐惧和不信任感;会更加脱离社会;变得抑郁和孤僻,并伴有一系列其他的严重创伤后遗症。”更可怕的是,受虐待的女性会进而虐待她们的孩子,而这些受虐待的孩子也会表现出具有侵略性,并很可能演变成为少年犯,同时伴有心理层面的障碍,如焦虑、自信自尊的缺失,并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受虐待的女性通常也会在就业问题上受到严重干扰,这又将她们的经济生活拽到贫困线以下,甚至达到无家可归的地步(Johnson&Ferraro,2000)。虐待的后果无穷无尽啊!
听完上面列举的家庭暴力后,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这些女性还要待在不堪忍受的关系里呢?”Johnson和Ferraro回答说:她们并不是这么逆来顺受的!大多数受虐的女性最终都选择离开了这种虐待关系。不过离开——或者用“逃离”这个词更确切一些——可没那么容易,可能需要努力多次才会有结果,因此支持受害人出逃的人们要有耐心,包括家人、朋友和妇女保护组织,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关键点是,女性的本性就是富有弹性、坚忍不拔,因此她们会尽全力来忍受所遭受的虐待,最终或许会选择离开,或许会想办法终止虐待行为。
对正在遭受虐待的女性来说,逃离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这个选择需要考虑很多的相关因素。Lamke曾就这个选择过程中的心理斗争做了一番深入调查,他融合了四项理论后总结出一个简单的框架,即受虐方会问自己两个决定去留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果离开会比现在更好吗?”这实际上是在权衡自己从这段感情中到底是得到的多还是付出的多;另一个问题是“我真的能离开吗?”这个问题是在权衡自己所能利用的资源和可能受到的阻碍之间孰重孰轻。在总结了126个正处于虐待关系的案例之后他发现,第一个问题“如果离开会比现在更好吗?”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对一个左右为难、举棋不定的受虐方而言,要做出选择就需要同时考虑感情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如果这段感情中的所得在减少而暴力行为在增加的话,那么受虐者就会比较容易选择离开这段感情。
离开暴力亲密关系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感情中的施虐方如果愿意接受治疗,比如心理咨询或者情绪管训班,就可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有一部分受害人慢慢学会了如何在暴力发生时甚至提前亮出停战牌,运用策略阻止暴力的发生或扩张(Johnson&Ferraro,2000)。然而很遗憾的是,暴力往往会蔓延到卧室内,所以在讨论虐待时,我们必须同时讨论性侵犯和性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