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婚和再婚的质量如何,各项研究得出来的结果不一。有的研究发现再婚质量不高,再婚者没有那么幸福,而其他研究则发现再婚与初婚的质量没有明显区别,因此再婚到底幸不幸福不能一概而论。再婚情侣跟初婚情侣要面对的挑战是一样的,既包含个人因素、关系因素,也包含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各种问题。
而如果再婚夫妇还带着孩子,那问题就复杂得多了,有很多方面都要想周全。孩子可能对父母再婚表示不满,并试图“挖再婚的墙角”,而且再婚夫妇也可能因为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而起摩擦。不过正因为是再婚,因此会有前一段婚姻的经验,所以再婚夫妇更容易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决定(Ganong&Coleman,1994)。
女性在再婚关系中比在初婚关系中更有权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再婚家庭通常权力分配更均衡、更公平。Allen及其同事发现,再婚的女性在很多方面都比初婚时表现得更独立、更自主。Buunk和Mutsaers请再婚夫妇就现在的情感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自我问答卷式调查,然后就同样的问题又请他们来回答之前的那段婚姻关系(研究特别指出“之前的关系”只限定于关系进展顺利的时候,即还没有想要离婚的时候)。参与者普遍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现在的婚姻都要比之前的婚姻更平等,而女性再婚者的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当然,再婚跟任何事物一样,有积极的一面自然也有消极的一面。再婚家庭,尤其是带着前任婚姻中的孩子的,会比初婚家庭更容易破裂。Booth和Edwards认为,如此高的再婚离婚率是因为再婚关系中缺乏足够的支持以及一定的(感情或家庭关系的)架构,已经离过一次婚的人相对容易再一次选择离婚,因为再婚时可供结婚的对象的选择性比初婚时要小。按照Duck教授的理论,可供选择的人越少,就越容易跟不般配的人结合,自然就形成了他所总结的第一种分手原因:“注定要分开”。
对再婚家庭而言,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因此更重要的是如何缓解矛盾,处理冲突。Coleman及其团队采用定性访谈(定性访谈是心理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的是了解被访谈者对所提出的问题的理解、态度、感受及有可能采取的解决方案,因此问题都是开放式的,相对于封闭式问题或者选择式问题,该种访谈不作道德评判,也不作任何暗示,只是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过程。访谈后期会用解码分析的方式来比较访谈结果与访谈者原始论点之间的相似与不同,非言语类信息也可能是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定性访谈的技术系数、难度系数都很高,不仅需要圆滑的访谈技巧,同时需要有效的聆听技巧,以及综合分析解码能力。——译者注)的方式对再婚家庭的冲突做了深入研究,意图藉此找到解决的方法。他们发现再婚家庭的矛盾冲突其实是可以预测的,大多数矛盾都集中在几个方面而已。参与访谈的再婚家庭会“因资源而起纷争,因忠诚而起矛盾,因对孩子的责任和权力而起冲突,因继父母和生父母的各自家庭而起纠纷”。家庭成员会采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和策略来尝试解决这些冲突,有的会有效果,有的则不怎么见效。可能由于“家丑不可外扬”,也可能是“家和万事兴”,无论哪个原因,家庭内部的各式矛盾总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也不会得到外界的调谐)。但是不得不承认,冲突并不总是坏事,有时也会给家里带来积极的改变、必要的改变。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再婚家庭的孩子比完整家庭的孩子更善于调整自己在冲突中的位置以达到自己所想(Bray,1999)。矛盾冲突是任何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再婚家庭当然也不例外。
Baxter及其同事一共访谈了53位来自再婚家庭的成员,包括父母和孩子,他们研发了一种针对再婚家庭的特殊访谈方式,即请参与者回溯再婚家庭建立伊始一直到当下时间点的这段时间里,有哪些事件对当事人而言是富有意义的,或者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转折点,尤其是让他们感觉是“一家人”的事件。在总结所有的事件之后,研究者发现了15种对再婚家庭富有意义的转折点,其中5种是最有意义的,即:(1)全家欢庆一个特别的节日或者事件;(2)有效处理冲突;(3)家庭结构发生改变,例如新生婴儿的加入;(4)共同渡过家庭危机;(5)全家人一起共享的精心时刻。研究者还发现,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轨道,建立起“一家人”的感觉的时间有长有短,情感动荡期有先有后,冲突处理方式各式各样,但再婚家庭里的父母和孩子对“家”这个概念有着类似的理解。他们还发现,提高再婚家庭凝聚力并有效减少家庭内部压力的方法是:第一,每位家庭成员的角色都有一致性和连贯性,尤其是继父母的角色不自相矛盾,也不前后矛盾;第二,继父母能够主动拉近跟孩子的关系并能够坚持不断地长久维持。Anderson等人对此进一步阐释,认为继子女,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继子女,也会影响他们的继父母,这与继父母影响继子女是一样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