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别,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性别到底是什么?性别是基因、性格,还是行为呢?社会学家West和Zimmerman最先开始了这一讨论,认为“性别”既可能指上面所讲到的这三个方面,又可能都不是。他们指出,个人的性格特质可能受性格的影响,但并不是“个人资产(即性格特征)的其中一项”。他们提出,性别“是一个新兴的社会现象:既是一些特别的社会整顿的原因,也是整顿之后的结果,是法制化社会基础框架的依据之一”。他们率先提出了“社会性别(gender)”和“生理性别(sex)”之间的区别。(中文对gender和sex这两个心理学名词并没有特别的区分,但随着近年来对这两个名词的讨论越来越深入,本书也特意辟出最后一章来专门介绍,而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方便,当需要区分时,会将gender翻译成社会性别,sex则译成生理性别。如果只提到“性别”的话,则指gender,即社会性别。——译者注)

一个婴儿的“生理性别”在出生的时候是通过其生殖器官来判断的,而非染色体类别(即基因)。绝大多数时候,一个婴儿可以被明确地定义为男性或者女性,然后被划分到一个性格类别中:男孩还是女孩。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身份特征”来判断一个人的“性别”或者“生理性别”,比如发型或者服饰搭配。具体一点,男性通常是不穿蕾丝花边的裙子的(虽然当今社会总会有那么几种例外情况)。看起来简单的“男”“女”分类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行为,如如何按照符合社会规定的性别要求来管理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所有这些方面综合到一起就是我们要进一步讨论的“社会性别”。最初,当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是被“生理性别”或者“性别”来分类的,而这之后所有的都是所谓的“社会类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