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倾心,寄情于诗
1920年秋天,徐志摩(徐志摩(1897-1931),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以及散文集《落叶》等。)国留学,此时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来到英国演讲。
徐志摩(出自google)
徐志摩在国内就与林长民相识。听说林长民来到伦敦,要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演讲,徐志摩一早便赶到会场。林长民的讲演结束后,徐志摩找到他,请求他帮助拜会狄更斯老先生。林长民让徐志摩第二天到他的住处去,仔细谈谈,以便引荐。
第二天徐志摩去林长民的住处时初遇林徽因。林徽因青春貌美,气质脱群,脸上带着少女纯真的微笑。徐志摩感觉见到了仙女一般,刹那间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而通过交谈,徐志摩又觉得林徽因不仅外貌可人,而且见识广博,思想开放活跃。这一切同他以往见到的传统妇女如此的不同,徐志摩当下认定,自己喜欢的女子就在眼前!
从此,徐志摩到林宅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找林长民,而是想见到林徽因,想和林徽因说话。林徽因也非常崇拜徐志摩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于是二人常常结伴在剑桥散步,畅谈文学和艺术。徐志摩由此认定林徽因具有冲破世俗的勇气和他交往。于是,徐志摩开始了大胆和热情的追求,为此甚至执意要结束与发妻张幼仪无爱的婚姻,以获得自己的真爱。
然而面对徐志摩热烈而率真的感情追求,林徽因不知所措了。不可否认,她欣赏徐志摩的率真性格,仰慕徐志摩的广博见识,但是更多的是把他当做朋友、兄长或导师,又怎么能够因此而破坏徐志摩的家庭呢?真正的林徽因远非徐志摩想象的那样,她仅仅是一个聪慧而冷静、有着保守的家庭观念的少女。
林徽因回国了,徐志摩在思念、恋爱、失望和希望中辗转,他将这些感情抒发在诗作当中。至1931年因飞机失事身亡,徐志摩一生共写诗210首,其中情爱诗约70首,占全部诗作的1/3.关于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爱情诗,内地诸多学者认为《希望的埋葬》、《月下待杜鹃不来》、《月夜听琴》、《一个祈祷》、《沙扬娜拉一首》、《偶然》、《“拿回吧,劳驾,先生”》、《爱的灵感——奉适之》、《在病中》、《你去》、《再别康桥》等都属于此列。
我们不可能访问徐志摩,直接了解他眼中的林徽因,只能从他的作品入手去认识她。心理学认为,诗歌等文学作品蕴涵着作者的某些意象。徐志摩是现代著名诗人,所写的爱情诗特别有名,每一首爱情诗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真挚的感情,可信性较高。徐志摩把自己对林徽因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意象中,不方便直接说出来。透过徐志摩的诗作我们可以发现他心中的林徽因有以下印象。
两个林徽因
在诗作中,徐志摩以水莲花(即荷花)和云的意象表达对林徽因的印象。涉及莲花的诗作有两首,其一为短诗《沙扬娜拉一首》: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扬娜拉!
《爱的灵感》里也用荷花意象去描写林徽因:
这阵子可不轻,我当是
已经完了,已经整个的
脱离了这世界,飘渺的,
不知到了那儿。彷佛有
一朵莲似的云拥着我,
(她脸上浮着莲花似的笑)
拥着到远极了的地方去……
《爱的灵感》是一首长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个濒死的女子,坐在诗人怀中,以突发的灵感,倾吐着自己绵绵无尽的爱心爱意。徐志摩借诗中临死的女子,来抒发自己十载爱的历程。以上的所引,是诗的开头,正在描写临死的女子在自己不久人世前,想起了自己的恋人“莲花似的笑”。每一个人临死的时候,想起的人应该是自己最爱的人,总想把最后一刻的生命交给自己的至爱。在这里其实就是徐志摩想起了他的至爱——林徽因,想起了她的“莲花似的笑”。“花”这意象通常是用来形容女性美貌的,“莲花似的笑”给人一种美的清纯的感觉。
宋朝周敦颐《爱莲说》中对莲描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是君子的象征,也是佛教净土的象征。可见,莲花具有何等神圣的意象!莲代表着林徽因,那么林徽因也是神圣的!徐志摩对林徽因并不是一般的恋爱,而是当她是神一样去仰慕,而不是当女孩子去拥有。
林徽因(出自google)
林徽因少女的清纯与天生的丽质使徐志摩初次见面便感到“异样的震动”,并一见钟情。恋人的柔情缱绻,让徐志摩感受着“一朵莲花似的云”悠悠地向他移来,流动、舒缓、飘逸、轻盈。
除了用莲花意象去描写,徐志摩也用了天上的云朵去描写她的美。例如在《偶然》一诗中他写道:
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不必讶异,
无须欢喜——
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这首是用林徽因的角度去写的,云应该是指林徽因。“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的是林徽因而不是徐志摩,徐志摩一直爱着林徽因长达十载,爱她爱到死的那一天。对此,林徽因写了《那一晚》来回应徐志摩的《偶然》:
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那一晚》中的“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一句与徐志摩的《偶然》中的“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相互呼应。这也证明了徐志摩的《偶然》中的女主角就是林徽因,她就是徐志摩所说的“云”。
云是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也喻指轻柔舒卷如云之物(如烟雾)。天空中的云是很漂亮的,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而云里还有云女和云娥。云女就是仙女,比喻美女;云娥是仙女,亦泛指美女。因此云这意象含有美女的意思。徐志摩看见云就想起了美人——林徽因。
徐志摩不单单把林徽因称“云”、“云中的仙女”,而且一次又一次地把林徽因当成神,在他的眼中她是完美的女神、真神、爱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相关的诗作有《希望的埋葬》、《月夜听琴》和《一个祈祷》等。
在《一个祈祷》中徐志摩清楚地写道:
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
为除了你更无人,给他温慰与生命,
则,你就将他磨成齑粉,散入西天云,
他精诚的颜色,却永远点染你春朝的
新思,秋夜的梦境;怜悯吧,我的爱神!
徐志摩在北京目睹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之后,希望日趋破灭。这首诗发表于1923年7月1日。我想,诗中的“爱神”就是林徽因。仿佛是告诉林徽因:为了你我才离婚的,请你接受我经过努力才有的对你的自由的恋爱吧!
可见,徐志摩眼中的林徽因是如花般美,如神般圣洁而不可侵犯的,是一位爱神,如神般没有瑕疵的。
总之,亲戚朋友眼中的林徽因是一个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凡人。她具有脾气坏、自我为中心、有自恋倾向、直率和体弱等缺点,同时又拥有美丽的外表、聪颖、勤奋、健谈和外向等优点。而徐志摩心中的林徽因是一个完美的人。以上两个林徽因不是同一个人。两者最大的分别就是前者是有缺点的,而后者是没有缺点的。前者是真正的林徽因,而后者是徐志摩用诗人的浪漫想象出来的林徽因——一个完美的理想恋人。可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爱情中的首因效应
美给人“美就是好”的刻板印象,又给人很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后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便是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心理学家罗伯特A.巴伦(RobertA.Baron)和唐·伯恩(DonnByrne)对此有过详细的论述:大家都相信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假设我们给人最初的印象会塑造我们跟他人的关系,进一步说,这种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后,就相当不容易改变。也就是这个原因,大多数人在第一次约会、工作面谈或第一次跟陌生人见面时,都会好好地加以准备。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firstimpression)。第一印象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即所谓的“先入为主”。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
徐志摩被外表清秀的林徽因深深吸引着。胡适曾经说过:在徐志摩的生命里,只有爱、美和自由。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人都爱美,所以外表的吸引力是喜欢的主要决定因素。心理学家罗伯特A.巴伦和唐·伯恩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曾做以下的分析:尽管我们知道外表的美丽是肤浅的,以及不能以貌取人,但人们对外表吸引力的反应还是很强烈,且热衷于追求他人美丽的外表,特别是在决定约会对象时,更是重视某人的外表。这一效应在男性对于女性的欣赏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一般的男人都喜欢漂亮的女人,因为美人能激发他们的正面情感。
美丽的外表给人一种相当好的印象。当我们看见一个漂亮的女孩,就会觉得她拥有“温柔”、“优雅”、“外向”、“性格较佳”和“善于交际”等优点。而这些优点不一定是完完全全属于她的,只是印象而已。
当徐志摩看见林徽因,林徽因是一个大美人,能激发人们正面的情感且给他很好的刻板印象,所以徐志摩就深深爱上了一个他以为是完美的林徽因。林徽因美丽的外表给徐志摩接近完美的印象,因为“美就是好”刻板印象所致。
可见,林徽因给徐志摩的印象如果是好的,这个印象就会一直保持着,因为第一印象是很难改变的。林徽因是一个大美人,给他很好的刻板印象,所以徐志摩心目中的林徽因是一个具备美丽、温柔、聪慧、果敢、开放等所有美好特质的完美爱神,这种印象一直保持到他坠机身亡的那一刻。坠入情网的徐志摩由此患上了爱情的精神病,完全爱到了神志不清!
“坠入情网”与爱情错觉
著名社会学家陈一筠认为,人们对爱情的最大误解就是以为“坠入情网”就是爱。这一误解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坠入情网确实是主观体验到一种酷似爱的感觉。当一个人坠入情网时,他当然就觉得“我爱她”或“她爱我”了。但这里有两个明显的问题:
第一,坠入情网的体验首先来自性的欲望,只有当一个人有性动机时,才会坠入情网。为什么母亲爱孩子或兄弟姐妹之爱不会使人坠入情网呢?但要注意的是,性动机本身不专一、不稳定,也不长久,它是一种本能的欲望,一旦满足即告消失。
第二,任何坠入情网的体验都是短暂的,无论你与什么样的异性坠入情网,当激情过去之后,就会“破网而出”。爱情的强烈性与婚姻的稳定性并没有必然联系。而在今天,经过精心粉饰的浪漫爱情,更有诸多的心理原因使其难以持久。
而且,有的时候,坠入情网,只是一种“爱情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往往是觉得自己爱上了对方,但也许对方仅仅是好感,或者是一种友谊的表现。虽然好感和友谊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展为爱情,但它绝不是爱情本身。
所以,产生在“感觉”基础上的“爱情”只是一种感觉感情,与真正理性的爱情不可同日而论。当你感觉到“爱情”来临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的“感觉”打问号,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冷静的思考,切莫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免得作茧自缚。
什么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美就是好”就是一种常见的刻板印象的实例,它指的是人们普遍认为外貌美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美好的。心理学家戴恩(K.Dion)及其同事在实验室向大学生被试出示三张外表吸引力不同的照片,并请他们对照片上的三个人在27项特质上打分,并预测未来的幸福程度。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试对外貌好的给予较高的评价与预测,人们一般觉得外貌好的人聪明、有趣、独立、会交际、能干等。
题记
郁达夫身上的一切在王映霞眼中都尽善尽美,即使他有什么缺点,也被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