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宁:爱情需要有智慧

“我的春天来到了”

英国著名女诗人勃朗宁夫人(ElizabethBarretteBrowning)(勃朗宁夫人(1806-1861),主要作品有《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和长诗《奥罗拉·莉》。)15岁时在骑马中不幸跌损了脊椎,从此在病床上躺了整整24年,只有与书本和诗歌为伴。1844年,她的两卷本诗集出版,成为与丁尼生(AlfredTennyson)(丁尼生(1809-1892),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既有充溢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又不乏深沉含蓄之美,历来为人称道,并获得英国诗人的最高荣誉称号——桂冠诗人。)齐名的女诗人。没想到,这部诗集的出版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转机——结识了另一位诗人罗伯特·勃朗宁(RobertBrowning)。

勃朗宁比女诗人小6岁,他由衷钦佩她的诗才。1845年1月,他给她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对她诗篇的特殊喜爱。勃朗宁的信令女诗人十分感动,第二天便回了一封长信。从此,两位从未谋面的诗人开始通信,他们共写了六百余封信,彼此听熟了对方的心声。

女诗人此时已经39岁了,并且还是一个残疾人,对于个人的幸福早已失去信心,可此时,勃朗宁热烈的友情给她的生命带来了阳光,她感到“我的春天来到了”。勃朗宁几次提出拜访她的请求,终于使她克服了怕见生人的心理障碍,在自己的病房接待了勃朗宁。这时勃朗宁已深深爱上了她,就在他们见面之后,他给她写了一封求婚的信。这封信唤起女诗人复杂的感情,但开始时她还是拒绝了他的请求,并要他以后不要再说这种“不知轻重”的话。勃朗宁赶紧写信请罪,表示自己一时失言,请求她退回原信并继续保持通信的友谊。

这场风波之后,两人之间的通信倒更加频繁。勃朗宁每周都去看望女诗人,给她带去自己采集的鲜花。友谊和爱情使她滋生出一种活力,在勃朗宁的不断鼓励下,她竟战胜了疾病,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能自己下楼,到花园散步,还能由妹妹陪着乘马车外出兜风。她兴奋地写信告诉勃朗宁,信中说:“我叫人人都大吃一惊,好像我不是从楼梯上走下来,而是从窗口走出去的。”从此,她对生活更有了信心和勇气,她的诗歌创作也达到了高峰,写下了献给她的恋人的著名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SonnetsfromthePortuguese)。

一张女孩似的脸,总是微笑着

在很长时间内,勃朗宁夫人害怕自己的残疾会使勃朗宁不幸,现在她已经不再有这种恐惧,给他的回信充满了希望和热情,而勃朗宁由此受到鼓励,在通信中像她家里人称呼她——称呼她的爱称“巴”,而她也署名“永远属于你的,巴”。随着爱情的加深,勃朗宁再次向她求婚,这一次她没有拒绝,她在给他的回信中这样写道:“就这样吧,最亲爱的,如果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我的健康还可以,那么到那时候由你决定吧,而你的决定将是我的,我们俩共同的责任和愿望。”

两个诗人早已心心相印,然而还有一个障碍横在他们中间,那就是女诗人的父亲。这个曾经的庄园主是家庭中的暴君,他曾经蛮横地干涉女诗人妹妹的婚事,为此女诗人不敢把她和勃朗宁相爱的事告诉父亲,因为她料定父亲绝不会同意。勃朗宁看清情况,果决地提出马上结婚,然后一起逃亡意大利。事已如此,她不再畏缩了。

1846年9月,勃朗宁夫人在忠心的女仆陪伴下,假称外出看望一个朋友,离家后直奔附近的教堂,勃朗宁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尽管他们没有得到亲人的祝福,但她并不遗憾。她说:“因为我太幸福了,用不着呀!”一星期后,她在约定的地点和丈夫会合,乘轮船离开了英国,开始了新的生活。

勃朗宁夫妇先后到了巴黎、比萨、佛罗伦萨。他们形影不离。勃朗宁夫人的体力和健康进一步好转,她兴奋地与丈夫游览了意大利的名胜古迹,一路上勃朗宁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使她又感动又自豪。1849年春天,43岁的勃朗宁夫人生了一个漂亮的小男孩,这给夫妇俩增添了说不尽的欢乐。勃朗宁夫人成了一位慈爱的母亲,她教儿子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勃朗宁则教他音乐——后来他成为一个艺术家。勃朗宁夫妇共同度过15年的幸福生活。

1861年6月29日,勃朗宁夫人因突发的支气管炎在丈夫怀抱中去世。她去世时神情安详,勃朗宁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这样写道,她的“一张女孩似的脸,总是微笑着,洋溢着幸福感,几分钟后,她便在我的怀抱里去了,头还枕着我的面颊”。

勃朗宁夫妇的爱,可谓爱得自尊自信,知己知彼,勃朗宁先生的果敢表白和被爱人拒绝后一如既往的呵护与友爱,还有勃朗宁夫人为了爱果敢地离家出走,婚后他们之间一如既往的相爱,他们的爱如此完美,如此生动。

勃朗宁夫妇的爱情生动地告诉我们,完美的爱情智慧,是以人格的独立为基础,以平等的地位为前提,而不是时刻粘在一起让爱人完全失去了自由,没有了自己活动的空间,也不是自私的占有和对自由的限制和依附,而是“你有你的铜枝铁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真正的美好的爱情!

勃朗宁夫妇的爱情智慧

人们常困惑于情感问题,而面对选择的痛苦或爱与不爱的矛盾常常浪费了我们的很多精力,占用了我们诸多的时间。拿破仑曾经说过:“爱情是害人的东西。”我们经常发现:爱情能使一个美丽的女人一夜之间憔悴不堪,会使一个聪明的人变得愚蠢,失去判断力。

如此,爱究竟是种感觉,还是一种行动?

我认为爱情主要是种行动,是付出和给予。

在相遇的开初,两人之间,或是相互都有好感,或是一方对另一方有好感。之后就开始发展,而成为爱的状态,并最终在爱情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生发出爱情的果实。

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有完美的结果。也许在爱情的初始阶段,两个人爱得或者轰轰烈烈,或者婉转动人,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劳燕分飞各西东。

为什么都是爱,却有如此巨大的不同呢?这里面,就有一个爱的智慧在起作用。

懂得爱情的智慧

精神分析师索菲·加达伦指出,情侣之间的差异是他们相爱的起因,正是这些差异让我们向对方靠近,令他有吸引力,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而法国心理分析师阿兰·瓦蒂耶(AlainValtier)认为,爱情是两个人潜意识的相遇,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选择了爱情目标,因为对方具有和自己共同的特点。但是,假如这些共性能让爱情牢固,其原因也往往是由于这种共性的最消极作用——在那些让我们不知不觉相互吸引的因素中,显然存在着一些阴影区。我们为了忘却自己的那些阴影,却更喜欢将它们投射到对方身上。比如,人们会无意识地选择身上有下列缺点的伴侣:容易被影响、容易消沉或者爱喝酒等,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确信在两人世界里自己是缺点较少的一个。爱情就由我们内心所有这些冲动编织而成。

冲动既可以成为爱情的动力,也可以变成爱情的阻力。动力和阻力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力,全靠爱情的智慧来决定。

什么是爱情的智慧呢?对此,我曾特别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冷暖都是情”,下联是“苦辣都是味”,横批是“爱情是一所学校”。也就是说,人们要在恋爱的甜酸苦辣体验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把爱情当做个人成长的历练阶梯。在这当中,人们要努力完成下列八种学习:果敢学习、自尊学习、自制学习、容忍学习、内省学习、表达学习、沟通学习和升华学习(见表4-1),下面详加介绍。

所谓果敢学习,就是要在爱情中学习当机立断,战胜自我,其根本的心理机制是独立人格。独立人格指一个人处世主要靠自己做主,而不是靠他人做主。

自尊学习就是要学习爱惜自我,肯定自己,其心理机制就是培养个人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组织和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判断,是自信心在某项任务中的具体表现。

容忍学习就是要学习平等尊重,善待他人,感对方之所感,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并以此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思维。

内省学习就是从自己的内在角度入手,反省、挖掘自身的缺点、问题,解答“我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我还存在什么问题”等问题。爱情到底甜美还是苦难,轻松还是沉重,是“还有半瓶子酒”还是“只剩下半瓶子酒”?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体验和结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也有着不同的体验和结论。道理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懂得的,懂了道理也不是马上就可以去实践;从道理到实践,都需要逐渐地体验、感悟。

表达学习就是巧妙地表达爱意/非爱意,杰出的表达者们都有方法能“进入别人的频道”,让别人喜欢他,从而博得信任,表达的意见也易被对方采纳。美国心理学大师卡尔·罗吉斯(CarlRogers)就曾经说过:“如果我能够知道他表达了什么,如果我能知道他表达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我能知道他表达了以后的感受如何,那么我就敢信心十足地果敢断言,我已经充分了解了他,并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影响并改变他。”

沟通学习就是准确地表达爱意/非爱意,寻求共识,消除隔阂,谋求一致。“沟”是手段,“通”是目的。在爱情中,有许许多多的不愉快、不顺畅、难堪、挫折、失败、不幸,均与缺乏沟通或沟通不成功有关系。所以准确的表达,可以起到爱情催化剂的良好作用。

自制学习就是要学习用理智战胜情感,其心理机制是自我力量的作用。自我力量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一个人有自制能力,不会让情感控制理智。

升华学习就是要学习自我勉励,学习化悲痛为力量,其心理机制主要是心理调适。所谓心理调适(又称心理调整),指的是当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或失败后,及时、自觉地改变或强化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降低或强化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整个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适应于主、客观环境的变化,从而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爱情可谓人性的角斗场。它可以使狂妄自大的人头脑清醒,也可以使自卑自怜之人突破自我的禁锢。人生一世,没有比恋爱更能令人认清自我的面目,也没有比婚姻更能改变一个人的了。

《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节选

勃朗宁夫人

舍下我,走吧。可是我觉得,从此

我就一直徘徊在你的身影里。

在那孤独的生命的边缘,从今再不能

掌握自己的心灵,或是坦然地

把这手伸向日光,像从前那样,

而能约束自己不感到你的指尖

碰上我的掌心。劫运教天悬地殊

隔离了我们,却留下了你那颗心,

在我的心房里搏动着双重声响。

正像是酒,总尝得出原来的葡萄,

我的起居和梦寐里,都有你的份。

当我向上帝祈祷,为着我自个儿

他却听到了一个名字、那是你的;

又在我眼里,看见有两个人的眼泪。

全世界的面目,我想,忽然改变了,

自从我第一次在心灵上听到你的步子

轻轻、轻轻,来到我身旁——穿过我和

死亡的边缘:那幽微的间隙。站在

那里的我,只道这一回该倒下了,

却不料被爱救起,还教给一曲

生命的新歌。上帝赐我洗礼的

那一杯苦酒,我甘愿饮下,赞美它

甜蜜——甜蜜的,如果有你在我身旁。

天国和人间,将因为你的存在

而更改模样;而这曲歌,这支笛,

昨日里给爱着,还让人感到亲切,

那歌唱的天使知道,就因为

一声声都有你的名字在荡漾。

怎样培养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旨在培养个人体验快乐、欢欣、知足、自豪、欣喜、感激等愉悦情绪的能力。虽然这些情感体验大多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但通过幸福感训练,人们可以强化对这些情感体验的强度和持久度。例如,美国心理学家Fordyce在200多名大学生中做过一个提高幸福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培训幸福意识的确可以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受和生活满意。笔者的心理咨询经历也表明,强化人的愉悦情绪体验可大大提高其对生活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

依照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伊森(AliceIsen)等人的研究,体验正面情绪的人思考问题会更活跃。美国心理学家弗莱德逊(B.L.Fredrickson)也发现,体验愉悦心情的人思考问题会更开阔。她指出:“感觉好远远不等同于没有威胁,它可使人们变得更好,更具有乐观精神和压弹(resilience)能力,更与他人合得来。”她还建议人们通过发现应激中的有意义的事情来提高个人的愉悦情绪体验。此外,幸福感训练还可降低对诸如内疚、耻辱、悲伤、气愤、嫉妒等不愉悦情绪体验的感受强度,以减少生活的应激状况。

题记

幽默就像是一座桥梁,可以拉近沉浸在爱情中的恋人之间的距离,弥补他们的差异,润滑爱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