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心理学家德里斯科尔等人做了一项研究,他以91对已婚夫妇和相恋已达8个月以上的49对恋人为对象,考察夫妇、恋人的彼此相爱程度与他们父母千涉程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情人之间相爱也越深。研究后的6至10个月期间,德里斯科尔等人对这些被研究者又做了调查,试图了解他们父母的干涉是否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相爱的水平,结果证明:父母干涉程度越大,恋人们爱得就越深。
德里斯科尔在研究中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莎士比亚的传世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一对有宿怨的名门望族的后代,演绎出一段短暂但激荡人心的爱情。面对家庭成员的极力反对,他们没有恐惧与放弃,反而顶住压力爱得更深,直至双双殉情而亡。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来自双方家庭的阻力反而促进了这对情侣的激昂爱情。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呢?心理学家运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这种选择自由与所选择对象喜欢程度之间的关系。
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成为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人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就是说,当人们的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
我们的父母、老师乃至整个社会,对于早恋问题的讨论已经由来已久。父母和老师们应该明白的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生理出现第二性征,心理渴望了解异性、接近异性,处于异性倾慕期,但这并不等于就是恋爱。
一个高一的女孩子公开与男友同居,父母多次劝说,她都不肯回家。原来,女孩初中时成绩不错,但考入重点高中后学习成绩下降了,这使她感到压力很大。这时候,同班的一个男生特别关心她,让她感受到一种亲人以外的温暖。
然而,父母非常反对她与这个男生交往,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这看成她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为此,女孩与父母发生很多次争吵,在一次大吵之后,她赌气离家出走,和男友同居在一起,女孩后来表示:其实一开始,她和男友只是好朋友的关系,只是互相关心、一起学习而已。然而,父母的强烈反对使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超过了普通朋友的关系,直至发生同居。
的确,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从古至今,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家里人的意见、家里人的支持,都会对人产生无法言喻的强大作用,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为了避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产生,父母对于孩子的早恋不应该一味地打压、制止、谴责,而应该心平气地找出其中的症结,跟孩子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了解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恋爱中的男女也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父母的反对意见。对于青年男女来说,自由恋爱固然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也要考虑到,父母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反对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年轻人不妨理性地与父母交流一下看法,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满足好奇”上。因为恋爱更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和感情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