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往往给人一种难以捕捉的神秘感和难以言喻的幸福感。有时你苦苦寻觅却难以获得;可有时“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个正处在热恋中的男性白领,在向朋友谈起自己的爱情时说:“爱情这东西,真是难以捉摸。很长一段时间我寻找地,期待她的到来,谈了几个,论条件、长相都不错,可就是没有那个感觉,说实在的,我都差点失去信心了,认为这辈子恐怕与爱情无缘。可是迟到的‘爱’却改变了我这种看法。”谈到他现在的恋人,他脸上洋溢着幸福,说:“我现在的对象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认识的,没多久我们就神往心知了,互相牵肠挂肚的。这感觉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同事们都说,她不如前几个女友漂亮,可我不这么认为。你说怪不怪,左挑右选就是爱不上,没挑没选却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接着这个男青年感慨地说:“爱情主要还是个感觉的事,它不是理智的。”据说,不少人与他有同感,认为爱不属于理智的选择,只属于感觉,因此主张“跟着感觉走”。那么,爱情真的仅仅需要跟着感觉走吗?爱情是否依靠理智去选择呢?
的确,爱情如同天使,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飘然而至,给人一种神奇、甜蜜、牵人心魂的美好感受,难怪有人视它为奇事:为什么我在众多人里爱的偏偏是他(她),而不是另外的人呢?
但是,每个爱也是现实的、特定的。你在选择的同时也排斥了其他人,所以爱情才是特定的。而这种特定性是由选择者特定的恋爱标准决定的。
爱的择定,可能在有的人那里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但是人们对爱的择定仍然有一定的标准。换句话说,人们的爱情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在其心灵深处都是按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择的。只不过有的人选择的是貌,有的人选择的是才,有的人选择的是才貌双全。这只是选择的标准不同,而不是需不需要选择的问题。
正如一个年轻人在谈到他对爱情选择的看法时说:“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恋爱的,择偶的标准是隐藏在心灵很深很深的地方,甚至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但是决定选择的恰恰是心灵深处的那个东西。”而且,即便是所谓的“一见钟情”,也是人们下意识里的一种选择。
科学家对于一见钟情有一种独特的解释。男人和女人各自把所梦想的对象特征储存于大脑之中,就像把数据储存于软盘中一样,叫做“爱之图”。这张图最早由父母勾画,并不断受到外界因素的修正与补充,年龄越大,图像就越具体。由于某种契机,双方第一次目光相触时,眼睛就捕捉到对方身高、体形、眼神、发色、发型、风度以及服饰等信息,这些信息以每小时400多千米的速度,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
对方的特征与所储存的图像越是相吻合,大脑产生的信息就越强烈,体内的“化学工厂”便开足马力产生大量兴奋物质,在脑中形成一种幸福激素,引起诸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颜面发红等变化,心中激情涌荡,也就形成了“一见钟情”。
研究表明,“爱之图”的细致与独特是其他人难以理解的,因而有人喜欢甲而讨厌乙,但客观地讲似乎乙的条件更好一些。如有的女性喜欢大胡子的男人,有的则对“秃顶”的男性格外垂青。
总之,如果我们渴望获得真诚、美满的爱情,就应该了解自己对爱情的心理需要,弄清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并按照自己爱情的理想目标和标准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爱情。
古时候有个故事,说的是有人给一个女子提亲。东家有钱,但是人长得丑,西家长得英俊,但是没有钱。这个女子左右摇摆,说:“要是能‘东家食,西家宿’就好了!”但是这可能吗?结果成为一个千古笑谈。面对两个各有利弊的抉择时,我们要通过比较,做出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爱,对爱情和婚姻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婚姻悲剧就出在不了解自己对爱情的心理需要,或不了解自己心灵深处对爱情的需要,而是用世俗的眼光,或因某种原因屈从于某种需要(如,钱财、地位、家长意愿等),草草择偶成婚,而酿成婚姻的悲剧。
人们对爱情的选择,反映了人们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也反映出人们对生活、婚姻的认识。如果人们的这些要求在爱情中得以实现,那么爱情将是幸福的。反之,如果人们在选择爱情时忽视了这些需要,而仅凭肤浅的要求,比如把外貌长相,或者金钱、名利等作为标准选定爱情,那么,等待你的将是爱情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