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这种心理现象叫做“投射效应”。
一个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人的这种心理倾向。1974年,希芬鲍尔请一些大学生来做实验,把他们分成两组,给一组大学生看喜剧电影,令他们很高兴;而给另一组大学生放映的是非常恐怖的电影,使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接着给两组大学生看同样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对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判断。
结果,大学生往往把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看成自己的情绪体验,即看了喜剧电影心情愉快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是快乐的表情;而看了恐怖电影心情紧张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是紧张害怕的表情。这说明,人们很容易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别人的心理上去,就是“以己度人”。
人都有七情六欲,人总是有一些共同的需要,而同处于一个社会,具有相同的身份地位、生活经历的人则具有更多的共性,因此,投射效应在很多时候都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不要忘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毕竟不同,不考虑个体差异,胡乱地投射一番,就可能出现错误。
俗话说:“吾之熊掌,尔之砒霜。”你喜欢的,不一定是我喜欢的,说不定还是我讨厌的。如果投射效应倾向过于严重,总是以己度人,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别人。
在实际生活中,夫妻有很多矛盾都因为相互间不理解。而这些不理解,往往又是只站在自己角度来看问题,即“投射效应”所导致的。如果克服了“投射效应”,设身处地变个角度想想,相互间就容易理解了。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位置互换”。
位置互换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所处地位和位置的不同,彼此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和期望,而在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每一方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
在夫妻生活中,不管双方是否意识到,夫妻间事实上存在着位置上的差别,而且为此而时常产生矛盾。比如,全部家务由妻子操持,家务琐碎常常使妻子絮叨、烦躁,甚至发脾气。有些丈夫对此不理解,认为妻子絮叨,不像婚前那样可爱,因而逐渐疏远妻子。这样势必引起妻子更为强烈的不满,甚至会引起她对夫妻间感情的动摇,认为丈夫不体贴、关心自己。一旦夫妻感情上出现了裂痕,夫妻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会随之而来。
再比如,一方潜心事业,家庭和孩子管少了,另一方就发出“不体贴自己、没有感情”之类的指责。被指责的一方认为对方根本不理解自己,反过来予以回击,结果各执一词,争吵不休。这时,如果双方都能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结论和处理方法可能就不一样了。
最近,有一位同事对我深情地赞扬她的丈夫说:“过去有段时间,我不理解他,总认为他不懂感情,不体谅人,把家务和孩子全扔给我。我既累又气,心理不平衡,就跟他吵。那次,我大吵大闹,他居然一声不吭,还劝我别生气,事后,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和我吵?’他说:‘我怎么能和你吵呢?我只顾自己的事业,家务和孩子全让你操持,已经够对不起你了,你出出气,我心里还好受些。说心里话,我很内疚,觉得很对不起你。’”一席话说得妻子心里很熨帖,感动得直流泪,反过来责备自己没有理解丈夫。从此,她全身心地支持丈夫的工作。丈夫也改变了过去的做法,每星期六晚上必陪伴妻子,常常交谈到深夜。从此,夫妻俩的感情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对夫妻就是通过心理上的位置互换达到理解对方,从而既解决了矛盾,又密切了夫妻间的感情。可见,夫妻间在处理矛盾时克服投射效应,运用心理位置互换,对于调解、消化夫妻间矛盾问题,增进夫妻的感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