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的孝庄文皇后,就是一个极擅长巧妙周旋,四处借力的高手。她历经三朝,二度匡扶幼主,周旋于诸位辅政大臣之间,牢牢掌握着大清国的航向,给后人留下诸多感慨。
庄妃13岁嫁给皇太极,皇太极继位后受封庄妃。这时,正是后金与明王朝对峙阶段。孝庄就是这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
皇太极继承帝位并建国号为大清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政治问题需要解决,政权建设急需强化。庄妃成功地扮演了皇太极政治助手的角色。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女性的温柔贤惠,通情达理,在政治舞台上也充分发挥了女性“以柔克刚”的作用。
雄心勃勃的皇太极还未来得及一统天下就撒手而去了。由于事情太突然,皇太极生前没有来得及指定皇位继承人,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就此拉开了帷幕。庄妃顽强的个性,非凡的政治才华在这场战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时,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应是代善、豪格和多尔衮三人。代善是备受先祖努尔哈赤信任和栽培的一员猛将,他受封为四大元勋之首,领有两红旗。多年来,他追随皇太极南征北战,论资历和威望,朝中大臣和所有皇族成员,都无法与其相比。客观上,他最具备争夺皇位的资格。
肃亲王豪格时年35岁,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年来也一直跟随太宗皇帝南征北战,屡立奇功。他不仅是诸位皇子中的佼佼者,就是同皇叔皇伯们比较起来,也毫不逊色。豪格有多年积累下的战功作为资本,并且本身又是皇室嫡子,随着满族社会迅速封建化,汉族的皇统观念日益为满洲贵族所接受,这为豪格参与皇位竞争加重了砝码。
另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就是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与胞兄英亲王阿济格、胞弟豫亲王多铎,本是努尔哈赤生前最钟爱的大妃阿巴亥的亲生儿子。太祖去世时,多尔衮兄弟就具备了争夺王位的条件,只是三人年纪幼小,其母就被皇太极和代善联手逼迫自尽。遗孤无人荫庇,不得不忍辱含垢地生活着,默默等待了17年。如今,多尔衮在兄弟三人中脱颖而出,文韬武略不在太宗之下,皇太极生前对他的评价和重视,均超过了皇长子豪格。
最危险的时候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处事能力。庄妃坚韧的性格,圆滑机智的处事手段这时就显示出来了。皇太极驾崩后的这几天,皇宫中到处弥漫着一股紧张又凝重的气氛,庄妃一直在惴惴不安的心情中度过。怎样做才会使咄咄逼人的多尔衮和野心勃勃的豪格统一意见,是她反复思考的问题。庄妃深知宫廷斗争的残酷,从最初的恐慌与忙乱中镇静下来以后,开始考虑用智慧、权力搭建一座座桥梁,把所有的力量团结起来,使大清国的战车一如从前地继续向前冲锋。同时,她也要利用这次机遇来改变自己和儿子的命运。
经过一天一夜的思想斗争,庄妃有了清楚的打算。天一亮,她就带着福临拜访了正宫皇后哲哲。哲哲是一国之母,在形势混乱的局面下,首先要取得她的支持。庄妃利用哲哲皇后的地位,先后召见了代善与豪格两人,说服他们放弃争夺皇位,支持福临继位。
豪格本是一个鲁莽耿直的汉子,听了皇后和庄妃的劝说后,他那原本热血沸腾的心逐渐冷却下来。他考虑:劲敌多尔衮本来就不易对付,他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如果与皇后、庄妃闹翻了,使她们转而去支持多尔衮的势力,自己将会落个必死无疑的下场。不如暂且答应庄妃的请求,让多尔衮攻击的矛头转向小皇弟福临,或许自己仍可渔翁得利。纵然福临获胜,对自己也不会有太大的坏处。这样一想,豪格心境豁然开朗,很痛快地答应了庄妃的请求。
在诸派政治势力中,最难对付的就是多尔衮、阿济格和多铎一派,庄妃决定亲自会见多尔衮,与他谈判。这次谈判的紧张、艰难可想而知,多尔衮觊觎皇位已有十几年之久,此前他一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就是在等待有朝一日可以重新实现旧梦。面对眼前失之不复的机会,他怎会轻易放弃呢?
庄妃是个善于揣摩人情心态的女人,她的能言善辩建立在对多尔衮个性的了解之上:虽然多尔衮权力欲望很强,但他同先祖一样都有很强的民族事业心,面对这么多年满族苦心经营的清朝国事,他不会抛弃“大一统”的奋斗目标,而去一味为私人权力拼得你死我活。有了这份自信,庄妃和多尔衮的谈话便能一语切中要害。庄妃说:“大清自建国以来,先帝一直以克复中原、统一全国为己任。如今清国羽翼渐丰,霸业有成,正是需要上下一心、合力对付明朝的关键时刻。睿亲王您是资深老臣,原本就受到先帝的器重,扩大祖业的重任现在正落在您的肩上。如果您为其他的事情分散了精力,恐怕有负先帝的重托呀!并且这样一来,满族内部刀兵相见,明朝皇帝从中渔利,我们的损失就更大了。您纵有千万条争夺皇位的道理,代善和豪格两人也未必肯拱手相让,那时鹿死谁手尚未可知。现在,他们两个先后都表示要退出竞争,恭迎福临做皇帝,您何不顺应时势呢?我已决定,如果我儿立为皇帝,我决不参与朝政,相反却拥立您为摄政王,让您主持国家军政要务,那您岂不是一举两得吗?既有尊让之名,又有显赫权势之实,王爷以为如何?”多尔衮并非糊涂之人,听了庄妃的分析及利诱,承认其言很有道理,况且自己摄政临国的可行性,远大于登基继位的可能性。沉默良久,多尔衮接受了庄妃的意见。
就这样,在庄妃紧锣密鼓的公关活动中,皇九子福临由一个不惹眼的普通皇子,一下子成为代善、豪格和多尔衮心中认可的皇位继承人。虽然他们三人不可能马上放弃争夺皇位的打算,但隐约中都意识到或许如庄妃所言,拥立福临继位,才是目前解决王位争端、保护各自利益的最佳途径。
儿子继承了皇位,但毕竟才6岁,如何保住皇位,又是摆在庄妃面前的一大难题,这其中的成与败取决于摄政王多尔衮。随着多尔衮地位的日益提高,权力的增大,他所受封的尊号也不断升级,由最初的“摄政王”至“叔父摄政王”,再至“皇叔父摄政王”,又至“皇父摄政王”,享受的礼仪典制与皇帝十分接近。孝庄太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深知多尔衮政治军事方面势力的强大,他的倾向可以直接影响到她们母子的地位,所以孝庄太后总是千方百计地笼络这位位高权重的皇叔。
好景不长,没几年多尔衮病死了,治国重任又落到了皇帝顺治身上。顺治年幼,更无治国经验,孝庄皇太后在这一关键时刻又坚决站出来,义无反顾地承担了顺治的政治监护人和带路人。她要和儿子一起,建设大清王朝的中原乐土。然而,正当大清国举国形势一片大好时,年仅24岁的顺治帝患天花病去世了。一个女人,在她还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死了丈夫,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王位,忍辱负重,把儿子带大,正值英年的儿子又去世,这对一个女人的打击该有多大,什么样的女人才能挺得住?孝庄文皇后挺住了。13岁初嫁,历经丧夫、丧子之痛,大时局的风云变幻,使她的性格变得越发坚韧了,她很快从丧子悲痛中猛醒过来,另立新君,扶正大清巨轮是第一要事。她通过仔细考察,认为三皇孙玄烨颇具帝王资质,于是立8岁的玄烨为皇帝,即康熙皇帝。
康熙即位不久,由于鳌拜专权跋扈,四大臣协同辅政的格局逐渐解体。在政治上,形成了鳌拜大权独揽的局面。鳌拜借镶黄旗与正白旗调换土地一事,拉拢镶黄旗大臣索尼向苏克萨哈发难,意欲将其排挤出最高统治集团。索尼怕事,不愿卷入这场争端,便奏请太后,请求皇帝亲政。孝庄太后认为康熙还小,不妨缓一两年再说。在两旗换地过程中,鳌拜滥施淫威,旗民反应很激烈。为此,康熙皇帝亲自出面调停,让他暂停圈地。但鳌拜丝毫不予理会,反而借故处死了主持正义的三名满汉官员苏纳海、朱昌祚和王登联。鳌拜霸道的做法引起了孝庄太后的警惕,她意识到鳌拜权力的无限膨胀,已经对小皇帝构成了威胁。在权臣的淫威面前,她丝毫没有退却,当即决定早日让康熙亲政。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14岁的玄烨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亲政大典。少帝亲政,是孝庄太后捍卫孙子康熙皇权的开端。
康熙亲政后,鳌拜的劣迹并未收敛,这引起了后宫孝庄太后的极大不满。她暗中留心搜集鳌拜的罪证。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后,宫中多了一群每日里嬉闹游戏的少年子弟。他们都是各旗王公之子,是皇帝挑选来陪同练习“布库”(摔跤)的。鳌拜进出宫廷,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和小皇帝摔在一起,从不在意。就在五月的一天,鳌拜奉旨入宫,刚入宫门,就听见康熙皇帝用稚嫩但十分威严的声音喝道:“给我拿下!”埋伏在旁边的少年摔跤手们一窝蜂拥上,和鳌拜扭打在一处。起初鳌拜还以为是孩子们和他开玩笑,等到他被五花大绑推到康熙面前,才知道是中计被捉。康熙智擒鳌拜后,立即将他投入狱中终身监禁,处死了他的死党20多人。同时给苏克萨哈和苏纳海等人平反昭雪,鼓励百官上书言事。孝庄太后协助康熙铲除鳌拜后,带领这个16岁的少年天子走上了全面治乱振兴之路。
此时的孝庄太后已年逾花甲,再让她像年轻时那样事必躬亲,已是勉为其难。更何况康熙少年老成,已具有政治家的大气和明君的威仪。孝庄太后大胆放权于贤孙,注意培养康熙独立执政的能力。巧妙周旋,四处借力的办事法则,把孝庄文皇后和大清帝国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从个人利益去剖析,她在那个时代把自己的事业开创到了顶峰;从国家利益去看,她呕心沥血支撑着大清江山五十余年,并协助康熙把清朝推向了当时世界的巅峰。不论于公于私,这位非凡的女性都足以流芳百世。
心理导航
女人天生是协调关系的高手,她们温婉的气质,富有亲和力的交际方式,以及细腻体贴的情感,往往可以帮助她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并且善于借助各方面的力量,让事情进行得更为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