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每人都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求取心安,希望肯定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社会心理学家说:我们都有“社会比较”的需要。
我们生活在社会里面,时刻感觉到群体压力的存在。
这种压力,一方面让你觉得被束缚了,有点不自由,但另一方面却让你了解了自己的位置,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假若与团体脱离得太远,我们会产生被孤立的危机感,不晓得自己的所思所行,是否正确和有利。必须透过团体内其他成员的比较,我们才能肯定自己的方向。这种比较,范围十分广泛,从物质、能力、态度、观念到感受,都属比较之列,供我们了解和肯定自我。
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每逢发生灾变后(例如地震、停电、失火),最繁忙的必是电信局,因为人们皆致电亲朋好友,一来是问候平安,二来是观察别人的反应,以跟自己的反应作出比较,看看自己有没有“小题大做”或“无动于衷”。愈是严重的变化,我们愈需作“社会比较”,否则被孤立的感觉便会愈浓厚。
学生面临考试难关时更是如此,每天总要探询其他同学的读书进度,看看自己是否过于落后或超前。一般的情况是希望能保持中庸,按照团体的典型进度运作。当然,每个人采用的比较团体均有所不同,名校学生以高标准的进度来作比较的基础,自有别于较差的学校。因此比较时必须考虑“参照团体”的性质,不然真的会出现“人比人,比死人”的不平衡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