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而不寂寞

“孤独”和“寂寞”仿佛是孪生子,经常一起出现在现代人的嘴边,但事实上,它们却各有所指。

“孤独”纯粹是一种客观状态,指的是跟别人分隔而独自处于一个环境里。“寂寞”却是一种在社会或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感受,它可以是指欠缺足够数量的友谊或朋友,也可指欠缺深刻、真挚的友情。

因此,“孤独”和“寂寞”并无必要连在一起,我们可以在一大群朋友的聚会中感受到“寂寞”,也可在“孤独”的情境中体会到快乐,问题仅在于个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已。西方人近年来大力提倡“孤独而不寂寞”的个人生活,以冲淡过往那种盲目地借助“热闹”来掩饰“寂寞”的风气。

“寂寞”与否,虽大部分依靠自己控制,但多少亦受到外界影响。例如在周一至周五,许多人能够独守家中,但到了周末和周日,便觉浑身不自在,若不结伴外出,一股浓厚的“寂寞感”便骤然涌起,这到底该归因于外界的压力,还是自己内心的压力,已不易分辨了。

心理学家罗拔威士将“寂寞”分为两类:情感性和社会性。前者指缺乏亲切的感情联系或依附,例如爱情、父母亲情;后者指缺乏社会认同感,例如朋友或同事太少而又不能提供整合和认同目标。我们在不同时间会面对不同类型的“寂寞”,没有人能永远“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