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标明了情绪之后,还需要知道情绪背后的一些思想: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或需求,导致了这个情绪?这叫做归因思维。
我举一个例子。假如你在城市里开车,开得好好的,结果有人在你身后猛按喇叭,一般情况下,是后面的司机嫌你开得太慢,对你不满。你怒火填膺,回头一看,原来是你最好的朋友在跟你招手。你那个愤怒的感觉到哪里去了?一下子一扫而空。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温馨、愉快的感觉。
我刚才这个简单的例子,就把认知治疗法的要点跟大家说了。大家可以按照这个图想象一下A、B、C。刚才那个喇叭声是A,它只是一个刺激,刺激以后,你马上很容易进入C,就是你的情绪反应:你之前是非常愤怒的感觉,但之后是一个非常温馨的感觉。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B,思维。(见图3-1)
你怎样诠释那个中性的刺激?你如果把刚才的那个刺激解释成对方看不起我,带有恶意。结果,你的C就是愤怒。但是,如果你把它诠释成,对方是我的朋友,是爱我、关心我,他是要给我一个爱的表达。那你的C就是一个温馨、快乐的一个感觉。
人生的很多事情,都与观点和角度有关。比如,一个人平常非常怕吵闹的声音。但是有一次,耳边充满了钉钉子的声音,这个人心情竟然可以非常愉快,为什么呢?这跟刚才的A、B、C有关系。
A是钉钉子,是中性的刺激。为什么他感觉非常愉悦(C)
呢?虽然说这个人非常害怕吵闹。但因为他想到是工人在盖他家的房子。每钉一个钉子都代表他的房子快要盖好了(B)。所以那个很讨厌的钉子的声音,就变成一个非常愉悦的感觉。
对一个母亲来讲,每次看到家里的地板上有很多很脏的脚印(A),心里就觉得非常烦躁(C)。但是,当她把这些脏的脚印解释成她所最亲爱的人还在身边的时候(B),她的情绪反应就不一样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标明情绪,然后,要去了解是什么样的思绪导致了我们这样的情绪。
有时,一个情绪的产生很难从当下的情境中直接发现原因,很多时候它跟原生家庭的背景,跟过去没有得到的满足有关系。
举个我个人的例子吧,有一次我和淑烟两个人去餐厅吃饭,我要点一个六人合菜。淑烟不高兴,她说只可以点两个。那时候我突然怒火填膺,结果我们大吵了一架。我为什么这样生气呢?我当时也不是很清楚,一直等到我标明情绪,归因思维,冷静地想想,才理解。原来,我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还有一个非常爱我的保姆,经常给我吃很多好东西,看到我吃得多的时候,他们就很开心,这也成为我感受爱的方式。但淑烟的原生家庭是讲求节俭,不要浪费。她的原生家庭背景跟我的完全不一样,所以,当淑烟叫我只可以点两道菜的时候,我就突然怒火填膺。
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情绪冲动来反击,两个人可以继续大吵。但是,我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来了解自己,了解对方,把它变成彼此更加认识,让关系更深一层楼的好机会。当然,那时我们还是吵了一架。但是后来,我们俩就不太会因为这样的事吵了,一方面因为彼此有较深的了解,一方面也因平日的存款多,彼此都较愿意为了爱的缘故,稍微让一下,让对方的意愿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