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凯琳·斯腾伯格(KarinSternberg)

人类的许多互动以及人类对世界的一般知觉和理解,都是以一对对的关系为中心的。这种配对有助于入们将其生活的世界变得井然有序,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一切。

在美国尚未成立、哥伦布还没有到达美洲的时候,生活在北美大陆的人们已经试图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所遇到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雷雨暴风、干旱、西南部峡谷的壮观落日,还有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既包括他们部落内部的关系,也包括他们和其他民族的关系。人们试图通过给地点和事件赋予意义来组织他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印第安人村庄里的孩子小时候就开始以对比的方式认识世界。他们学习那些相匹配的事物,如白天和晚上、太阳和月亮、男性和女性。通过这样的分类,他们的世界变得井井有条(Iverson,1992)。

这本书也是讲述成双成对的,只不过是关注人类彼此关系中的成双成对,尤其是关心两个人结成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类成对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英语里用“love”①这个词标注。

让我们回到现在,看看人类之间三种不同的关系。首先思考下面的例子。

玛芮亚和琳达成为朋友已经六年了,当时她们都刚到镇上,从那时起她们开始一起学习。通常她们每周见面一次或两次,一起聊天或是晚上外出。玛芮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到抑郁症的困扰。在过去的那些年里,她时常感到难以完成学校的课业。她总是害怕考试,尽管通常她考得很好。现在又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玛芮亚面对的不仅是考试压力,还要去找工作,搬到一个举目无亲的陌生城镇,她感到严重的抑郁又向她袭来。玛芮亚难以入睡,无法复习学习笔记,非常害怕口语考试不及格。由于恐惧,玛芮亚已经错过了一次考试。尽管琳达必须准备她自己的考试,但她还是帮助玛芮亚复习,鼓励玛芮亚和她一起参加考试,同时每天都去看望她。考试前的那个周末,玛芮亚的情况恶化,她恐惧,害怕独处。琳达搬来和玛芮亚一起过周末,并一直待到下一周的星期二——举行考试的那一天。为了确保玛芮亚能参加考试,琳达和她一起到了考场,等在那儿直到考试结束。玛芮亚通过了考试,得了一个B。

琼尼在玩耍的时候追着球跑,却没有看到一辆汽车正从马路上开过来。他被撞伤,右腿骨折,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琼尼是一个害羞的孩子,非常害怕新环境。他妈妈在他住院期间辞去了工作,并在他醒着的时候尽可能地陪着他。妈妈要确保在她回家的短暂时间里琼尼可以玩他喜欢的玩具,这样可以分散他的注意力。妈妈在家给儿子做他喜欢的饭菜,然后带到医院,这样琼尼就不必吃医院提供的食物。

马丁和朱丽娅考入了同一所大学。在筹备一个学生咨询会时,他们第一次相遇。马丁立刻被朱丽娅迷住了。他喜欢朱丽娅的黑色长发,迷恋她黑褐色的眼睛。她有着他听过的最美妙的声音,在他们的谈话中,她口齿伶俐,风趣幽默。于是,马丁开始邀请朱丽娅与自己和朋友们一起外出。他经常幻想着自己和朱丽娅一起营造的生活和他们将组建的家庭。然而,朱丽娅对他的爱毫无反应。她感到马丁不断地干扰她,到最后她只好尽可能地躲开他。

正如我们看到的,爱并不是一个统一固定的现象。这种关系有无数种变式:母爱使她甘愿耗费所有可能的时间在医院里陪伴孩子;朋友之爱使其义无反顾地对处于困境中的朋友给予及时帮助;恋人之爱是他们坠入爱河时感到的激情之爱。还有一种无私的爱,即人们帮助那些和自己没有亲密关系的人,甚至是他们不认识的人。爱所呈现的不同模式都是爱的理论所要探索的内容。其中一些理论涉及的是爱的一个方面,主要是爱情;而另一些理论扩展了爱的类型,包括对老人福利医疗的照顾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其他一些理论关注的是性行为,以及为什么很多人并不感到近亲具有性的吸引力。

所有的这些理论都要面对一个共同的事实:它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988年出版的《爱情心理学》是此领域中的第一部专著,涵盖了一系列爱的心理学理论。那时,爱情研究对于心理学领域来说仍然比较新鲜。之前,心理学家将爱的研究权拱手让给诗人、作曲家、哲学家等等。直到最近,关于爱的研究才披荆斩棘,从选题支离破碎的状态摇身一变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拿手好戏。爱的研究被长期忽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心理学家认为爱难以界定,无法对其进行研究。爱似乎难以成为系统测量和分析的对象(Berscheid,1988)。

从那以后,关于爱的研究出现了很大的改观。现在研究者有更多的理论和方法去评定它们。学者开发了新的量表,比如爱和性的感知量表(Hendrick&Hendrick,2002),爱情故事量表(Sternberg,Hojiat,&Barnes,2001)以及性感七测度(Schmittetal.,2003)。生物测量方法也有了很大的进展。随着爱的科学研究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研究者的人数以及相关研究的数量都有了飞速的增长。因此,今天获得了比过去十年或二十年更多的实征依据。研究的焦点开始转移,新的爱情研究开始出现。诸如性欲、配偶选择等的跨文化研究占据了中心地位,因此,《爱情心理学》(最新版)这本书应运而生,它涵盖了爱情领域中的最新研究。

这本书包含四大部分,涉及爱的不同理论:生物学说、分类学、内隐理论以及文化学说。第一部分是“生物学说”,涵盖了从生物和进化论的层面上探讨爱情的五个理论。第二部分是“爱情类型”,包含四个理论,试图把爱的现象划分成不同的风格。第三部分是“内隐理论”,仅有一章,是非专业人员对爱情的理解。第四部分是“文化学说”,将爱置于文化背景之中。在书的结尾,作者整合了前面几章所介绍的爱的理论。

第一部分:生物学说

生物学说是内容最多的部分。第二章是“爱的动态进化观”,道格拉斯·T·肯里克(DouglasT.Kenrick)提出爱情是一系列以基因优化为目的而进化出来的决策偏好,这种目的有利于繁衍后代。这些偏好影响人们的注意、记忆和决策。例如,当一个人与陌生人互动时出现的利他行为要少于与拥有同样基因的亲戚互动时出现的利他行为。肯里克强调爱情的动力源于伴侣之间不断的双向互动,这种互动形成了个体对对方的行为与后续回应的反应,因此,浪漫之爱是人性中一种本能的部分。人类面临着与生存和繁衍相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寻找配偶、维持配偶关系、亲代抚养——这些问题都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这些方式是从每个目标系统中发展出来的不同决策偏好。不同类型的爱对应不同的领域。一个人感受到的伴侣之爱不同于他感受到的子女之爱。肯里克承认在爱和相应的行为中存在着文化差异。他认为这些不同的文化之所以会出现,是由于社会和自然生态存在着变异,适宜一种环境的行为并不一定适于另外一种环境。

第三章是“浪漫之爱关系中的行为系统:依恋、呵护和性”,菲利普·R·薛佛(PhilipR.Shaver)和马里奥·米库利茨(MarioMikulincer)假设有三种行为系统:依恋、呵护和性。依恋系统的目标是通过与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他人保持亲密关系,从而确保个体的安全。依恋系统是可以被激活的,比如,当不能保持亲近、面临威胁时,它就会被激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重新寻找监护人。呵护系统的目标是利他,它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了支持和照顾。这个系统的核心在于对方的幸福和发展。性系统则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作为它的首要目标。因此,个体必须对生殖力的信号敏感,并对异性感兴趣,并且能够提升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还要掌握能引起潜在伴侣兴趣的有效策略。这些行为系统包括特定的目标和一组可以达到相应目标的行为策略。如果个体多次不能实现这些目标,次级策略(过度激活和去激活策略)就要起作用,应对由失败引起的苦恼。这些策略能使个体努力以另外一种方式达到目标。过度激活策略(hyperactivatingstrategies)是一种激烈化的初级策略,即迫使对方按照自己的目标行事。例如,假如一方不想做另一方所希望的事情,另一方可以抗议并且试图让对方顾及自己的需求。去激活策略(deactivatingstrategies)正好相反,它会关闭整个系统,以避免因个人不能达到目标而产生的沮丧和忧伤。这时,个体不再试图让对方做自己希望的事情。当一方没有反馈,甚至破坏系统的初级策略时,人们会使用去激活策略。例如,当一方亲近另一方却经常遭到拒绝,那么,到了某种程度的时候,他或她会为了避免被拒绝,就不再试图与对方建立亲密关系。

第四章是“爱情的进化”,作者大卫·M·巴斯(DavidM.Buss)阐述了爱情是进化过程中解决繁衍问题的一种适应行为。如爱情提供了性接触,传达了性忠诚的信号,并象征着承诺。因此,爱情的意义是普遍的,并不拘泥于西方文化之中。所处的环境不同,恋爱的经历也不同。例如,如果一个人的伴侣从未做过让人嫉妒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就不一定会体验到嫉妒。巴斯提出,爱情是获得承诺的策略,主要存在于长期的配偶关系中。爱情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发展有关。因为男性不能查明女性的排卵,那么,他就要和一位女性待在一起,并在她的月经生理周期中与之发生性关系。男性也开始注重培养他的后代,警惕与自己争夺伴侣的对手。与此同时,女性专注于和一位男性繁衍后代。基于巴斯的理论,男人比女人更可能一见钟情;当男性失恋时,他们表现得更激烈。女性则相反,她们更可能产生嫉妒,不太可能接受无爱的性关系。

第五章是“爱情的内驱力:择偶的神经机制”,作者海伦·费希尔(HelenFisher)提出了三种相关的动机系统:依恋、吸引(浪漫之爱)和性驱力。性驱力与那种渴望和他人有性接触的欲望有关,它指向潜在的伴侣。哺乳动物中的吸引与我们人类所称的“浪漫之爱”相对应,它涉及的内容有把注意力聚焦于某一特定的配偶身上,向对方显示自己的隶属关系,并努力避免他或她的伴侣落入竞争者手中。依恋的特征是感到安全舒适,同时寻求亲近。在人类中,依恋也被认为是伴侣之爱。费希尔将这三个系统还原到与它们相关的神经中枢之中。性驱力尤其与睾丸激素相关;浪漫之爱与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有关;依恋和催产素、抗利尿素有关。在所有的驱力(包括神经介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背后都存在导致动机产生的一般性的唤醒成分,还可能存在一个更特殊的大脑系列,激发特殊的想法、感觉和行为,这些想法、感觉和行为与每个与爱有关的生理需求相联系。这个观点暗示诸如拒绝、一夫一妻和通奸行为都与特殊的神经系统有关。浪漫之爱是与其他基本内驱力相似的一种交配驱动力。

第六章是“依恋和连结的生物行为模型”,作者詹姆斯·F·莱克曼(JamesF.Leckman)、莎拉·B·赫尔迪(SarahB.Hrdy)、埃里克·B·凯维纳(EricB.Keveme)和C.苏·卡特(C.SueCarter)论述的内容是源于连结和依恋,以及反过来对连结和依恋产生影响的有意识的主观体验,而不是论述“爱”这个术语。通过观察各种哺乳动物,他们发现相对来说人类较少出现普遍固定的行为(universalfixedbehaviors)。他们指出,有证据表明在大多数文化中都存在浪漫之爱,还表明浪漫之爱和父母之爱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例如,两种类型的爱都导致对被爱一方责任感的增强,都促使施爱一方依照被爱一方的需求来行动。此外,催产素和类吗啡物质对哺乳动物的连结和依恋的重要性在各种研究中已经得到了阐释。早期的生活经历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婴儿的应答性也受到基因的影响。因此,行为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旨在促进父母的敏感性和孩子安全性依恋的行为干预程序也可能被开发设计出来。

第二部分:爱情类型

这一部分阐述了三种爱的分类理论,这三种理论把与爱有关的现象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爱。第七章介绍了克莱德·亨德里克(ClydeHendrick)和苏珊·S·亨德里克(SusanS.Hendrick)“浪漫之爱的风格”。亨德里克采纳了约翰·李(1973)的爱情分类观点,即认为爱情有六种不同的类型:激情型(eros)、游戏型(ludus)、友谊型(storge)、实用型(pragma)、利他型(agape)和占有型(mania)。每一种爱情都含有特定的态度和信念。在任何特定的时候,任何人都可能产生某一特定类型的爱情,这就使评定一个人在每种爱情类型中的表现程度成为可能。爱情类型能调节个体坠入情网和恋爱的体验,例如,爱情类型可以影响一个人坠入情网的快慢或是否充满激情。爱情类型也和几种人格特质有关。例如,激情型和人格的宜人性、外倾性和公正严谨性成正相关,和神经质成负相关,而游戏型和神经质成正相关,和宜人性、公正严谨性成负相关。此外,爱情类型也与性态度如放纵(游戏型)和负责的性欲(激情型)有关。我们发现不同爱情类型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男性更多地认同游戏式、无需承诺的爱情,相反女性更多地赞同友谊型或实用型。爱情类型可以运用到夫妻关系的调适,参考他们各自的爱情类型有助于理解自我和伴侣。

第八章是埃伦·伯奇德(EllenBerscheid)的“探索‘爱’的真谛”。爱在这里被划分为四个不同类型:依恋之爱、温情之爱、伴侣之爱和浪漫之爱。依恋之爱可能是天生的,它能满足保护的需要。害怕的体验会让个体寻求与他人亲近。依恋能给人提供庇护。温情之爱关注的是他人的幸福,通常也被称为利他式的爱情。鲍尔比(Bowlby)的呵护系统是这种爱情的基础。伴侣之爱也被称为喜欢之爱或现实之爱。它基于报偿和惩罚的原则。这意味人们通常喜欢给予他们褒奖的人,而不喜欢惩罚他们的人。第四类爱情是浪漫之爱,它含有情欲,因此通常又叫做激情之爱或性欲之爱。每一种爱的类型都由不同的原因所激活,随后带来的后果也各不相同。在关系中,个体体验到的爱可能不止一种类型。伯奇德也阐述了“爱”(love)和“相爱”(tobeinlove)之间的差异。“相爱”仅指一种类型的爱情,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处于相爱的状态,那么另一个人必须在被喜欢的同时,又具有性的吸引力。相反,“爱”这个词的意义更加宽泛,它可以指许多不同类型的爱。

第九章是斯腾伯格(Sternberg)的“爱情的二重理论”,包含两个亚理论,即爱情三角形理论和爱情故事理论。爱情三角形理论认为爱情包含亲密、承诺和激情三要素,它们组成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的图形取决于几种要素的总量(三角形的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平衡(三角形的形状)。由于一个具体的爱情关系中会存在一种或更多的要素,这就可组合成八种不同类型的爱情。例如,亲密加激情构成浪漫之爱①,而亲密加承诺构成了伴侣之爱。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爱情三角形,如现实的三角形和理想的三角形,行动的三角形和意识的三角形。爱情故事理论指的是由个体特质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引发的爱情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故事,并试图在生命中实现它。这些故事有些是关于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故事,有些是关于恐怖分子和无辜者的恐怖故事,有些是关于两个商业伙伴的商业故事。爱情关系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两个人故事的相似性与兼容性。

第十章介绍玛格丽特·S·克拉克(MargaretS.Clark)和琼·K·莫南(JoanK.Monin)的“爱即‘共有应答性’的给予和接受”理论,这个理论关注的是共有应答性,爱情双方要无条件地关心对方的幸福,致力于对方的需要、愿望和目标,不要利用对方的弱点。应答性的五种类型是:(1)帮助(如某人受到伤害或有特殊的目标或行动的需要);(2)为未来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如倾听或提供建议);(3)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创造条件(如在一起跳舞或游戏);(4)在他人违约时表达关心(如原谅对方因为繁忙而忘记赴约);(5)象征,在看似不需要的情况下,一方仍向另一方表达关心。与共有应答性有关的过程和通常被人描述的爱情关系是一样的。共有应答性可以为个体提供安全感和舒适感。在爱情关系中,表达需要和开放自己能增强彼此相爱的感受。同时,那些看起来能被接纳的行为有可能破坏共有应答性。共有应答性不是定义爱情的唯一方式,它却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爱情,因为它与由强烈激情引发的焦虑和悲伤无关。

第三部分:内隐理论

本书只介绍一种爱的内隐理论。第十一章论述了贝费利·费荷(BeverleyFehr)的“爱情研究的原型说”。费荷不仅探讨她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是如何看待爱情的,还研究普通人眼中的爱情。她发现伴侣之爱是爱情的中心部分。在看待爱情上也存在性别差异。通常女性更多地赞同伴侣之爱,而男性却更多地持有激情式的爱情观。在爱情上,女性更多的是友谊型和实用型,而男性报告他们更可能一见钟情,并且通常都持有真爱永恒的浪漫观。这些人们通常如何看待爱情的原型也会透露出他们的爱情关系。研究表明,与其他不太典型的特征相比,被破坏的原型特征越典型,那么人们感知到的爱情被颠覆得越严重。那些对于爱情采取原型观的夫妇对夫妻关系更满意,而且更爱对方。原型也被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爱情类型,而所有的类型都有相同的核心特征。

第四部分:文化学说

另外三种理论强调的是爱情的文化方面。第十二章是“爱情的进化和跨文化的观点:性别、人格和当地生态对恋爱关系中情感投资的影响”。大卫·P·施密特(DavidP.Schmitt)介绍了一个被称为“情感投资”的多元爱情维度。这个维度包含爱情的许多核心特质,包含斯腾伯格的爱情二重理论中的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成分。情感投资这一构念与外向性和宜人性都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在一个维度得分较高,那么另一维度的得分也较高。然而,不同类型的爱情在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程度上存在差异。施密特报告了他和他的同事对来自48个国家的15000人所做的一项研究。他们发现不同文化中的爱情的概念是非常相似的。在一种关系中的情感投资和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人们的安全依恋和个人主义存在正相关,也与短期约会兴趣和离婚率成正相关。在压力水平高的文化中,例如,由于经济困难和苛刻的物理环境所造成的状态,儿童倾向于表达较低水平的情感投资。另一个成果是大多数国家中两性在情感投资上存在差异,男性的得分通常低于女性。

第十三章是“激情之爱:跨文化和进化观点”。黛布拉·雷博曼(DebraLieberman)和伊莱恩·哈特菲尔德(ElaineHatfield)指出尽管激情之爱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但是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影响着爱情这一术语的精确含义。他们陈述了浪漫之爱的概念,例如,它能够很好地与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相契合,但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的融合度较低。在中国,人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情感,还要考虑他们对其他人(如他们的父母)所担负的责任。然而,对于一些特质,性别的影响甚至要大于文化的影响,如良好相貌在婚配中的重要性。文章的作者观察到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正在减少,因为年轻人渐渐采取了西方典型的方式,比如,在爱情和性的方面主张男女平等,结婚是因为爱情,而不再是以前的包办婚姻。他们也采取措施去避免近交(inbreeding)。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为选择合适的性伴侣,对亲属关系的检测尤为重要,厌恶情绪是为了避免与近亲发生性接触。

第十四章介绍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爱情心理学”。卡伦·K·迪恩(KarenK.Dion)和肯尼思·K·迪恩(KennethL.Dion)认为,在一个特定文化中人们对个人和集体关系的信仰会影响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在个人主义社会中,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个人主义与相对开放的爱情观相关,永远爱一个人的可能性更小,对家庭成功的知觉感受更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把爱情看成是建立在友情和利他的基础上的,强调的是呵护而不是强烈的喜爱。亲密关系的发展也是存在文化差异的。美国的夫妻尽力在他们的婚姻期间保持高水平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尽力留有空间以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日本的夫妻在结婚的第一年里不得不照顾他们大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需要,并倾向于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变得更加亲密。这些研究被拓展到对老年人的照顾上。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的人把情感和依恋作为照顾老年人的主要原因。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中则依靠责任以及把照顾老年人当做一种普通存在的负担的认识。然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父母力图与已成年的孩子保持较高的独立水平。

结论

第十五章是“结论:各种爱情理论的本质及相互关系”。凯琳·斯腾伯格探讨了这本书中介绍的各种理论,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整合。例如,本章探究不同类型的爱情是否都有普遍的共性,或者至少部分是具有共性的。而且,本章总结了一些有关环境、人格、时间和文化对爱情的影响的成果。本章还从另一个视角看待此书中所提出的旨在解决各种爱情问题和关系问题的不同机制。

最后,本章提出了一些更加开放的问题,并描述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