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我与本书第一主编鲍勃(斯腾伯格博士的昵称)的交往始于1996年,国内刚出现电子邮箱服务。那时我还是广州师范学院专攻社会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当时我撰写了一篇爱情三角形理论的评介文章,也是我研究生涯的处女作,算是国内最早介绍该理论的文章,先是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后来又广泛流传于网页。鲍勃收到我的电子邮件之后,慷慨惠赠了他的《爱情三角形》专著给我,记得那时我还就一些研究过程中的统计方法请教于他,例如为什么聚类分析采用最大距离法等等具体问题。

十年后,我萌发了翻译鲍勃(1988)的《爱情心理学》一书的想法,以此作为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的一项文献研究工作。2006年11月份才知道他和康涅狄格大学博士后凯琳·斯腾伯格(2006)刚刚联袂新编了《爱情心理学》(最新版)。于是,翻译新版本的工作就这样启动了,两位主编欣然同意。但是,原书版权属于耶鲁大学出版社,必须由大陆的出版方出面洽谈版权的购买,我于是想到了中国心理学会在出版界的唯一战略合作伙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所以,本书能顺利面世,读者们首先要感谢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于彬主任、石孟磊编辑和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

由于我并非对于每一章内容都熟悉,一人难以胜任全书的翻译,故特意邀请了一些对于爱情心理学感兴趣的年轻同仁,在我率领下一道翻译。他们是年轻有活力的心理学讲师李旭珊、王晓明、邵景进、黄美玲、徐伟,他们的具体分工都在有关章节最后注明,心理学研究生矫欣欣、刘佳、于福洋、陈思远、李颖、周晓雪、唐海波、戴美林、高学锋、李珊珊、刘晓琳、王经华、王彦胜、艾丽丽、戚静、刘美婷等都参加我负责部分的翻译和审校工作。一路走来,紧张而有趣的合作是成功的,没有他们高质量的鼎助,本书的翻译也不可能按时完成,可惜封面署名不能全部枚举。顺便提及令我们惊奇的一件事,据说他们中的大多数翻译这些章节的过程也是坠入爱河、结婚、孕育的过程。而我,则在签署图书出版合同的同时成为一个男童的父亲,他则是我和妻子爱情的结晶。而两位原作者也在合作出版该书之后结为伉俪!看来本书具有“神奇”(magic,凯琳语)的启动效应。

作为主要责任译者,我组织对全书译稿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审校和修改,然而毕竟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错误在所难免,建议有疑问的读者能够自己去研读英文原著。从这个意义上,本书中文版的推出是面向大众,主要不是面向同行的,因为研究人员必须要以原汁原味的文献作为支撑,正如我的望门恩师、广州师范学院已故教授吴江霖(1914-1995)博士所要求,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四大能力之一就是熟练运用外语,能胜任阅读外文原著。当然,并非所有同行都能买到昂贵的原版书,所以推出中文版也能部分缓解研究文献的需求,并且可以供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选修《爱情心理学》课程时候当做教材使用。

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她的本质上看来确实适于心理学家来研究。尽管有些著名的中国学者,如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彻底否认爱情的存在,我们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她不是作为心理学家来谈这个话题,当然看不到我们所能看到的细致美景。爱是人类和谐、社会安定、家庭幸福的心理基础,所以本书的翻译也有幸得到了官方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70410478)和曲阜师范大学校级科研计划项目(批准号:XJ0660)、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BSQD200524),本书的翻译出版也是我主持上述科研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和山东省重点学科(曲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社会心理学方向硕士生导师李朝旭二〇O七年国庆日于北师大乐育一号楼(初校稿)

二〇○九年党的生日于曲师大老一号楼(第五稿)

二O○九年十月卅日于鑫朝府宾馆(校清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