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差异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能力和喜好,我们之间的差异能够影响到我们的关系。

我们与有些人相处容易,与另一些人相处困难。个体差异不仅影响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它也会首先影响我们对伴侣的选择。我们将主要考虑四种不同的个体差异:性别差异、性认同差异、人格差异和自我概念的差异。

专栏1.1

男女只是不同的性别

有一天我们的电子邮箱里出现了

以下一则笑话:

怎样让一个女子对你印象深刻:

夸赞她,亲吻她,爱她,安慰她,保护她,拥抱她,抱紧她,为她花钱,请她吃饭,倾听她,关心她,与她站在一边,支持她,为她走遍天涯海角。

怎样让一个男子对你印象深刻:裸体出现。带上啤酒。

这是一则有趣的笑话,但并非一无是处。它强化了一个刻板印象,即女性在关系中寻求温暖和柔情,而男性只是简单地寻求不带感情色彩的性。事实上,男性和女性在亲密关系

中的各种欲望差别很小;他们根本不是“对立”的性别。尽管同样性别中不同的个体之间会有着显著的差别,但是平均而言,男性和女性的差别是相当小的。男性和女性都想要他们的亲密伴侣提供给自己更多的情感和温暖。

如果错误地认为男性之间都是相像的,男性与女性很少有共同之处,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将异性看做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不仅是不准确的,也是有害的,这样做会阻碍对伴侣的理解,妨碍共同解决问题。基于这个原因,在本书的以后部分,我们会将男性和女性看做是不同的性别,而不是对立的性别。

性别差异

很多人可能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对待亲密关系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在一本名为《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畅销书中,作者强调:

男人和女人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不相同,男人和女人不光在交流方式上不一样,他们的思想、感情、观察、回答、反应、爱护、需要和欣赏方式都不一样。他们看起来很可能是来自不同的星球,说着不同的语言,需要不同的营养去生存。

天哪,男性和女性听起来就像两种不同的动物,难怪两性关系会有这么多问题。但是,真相要比这复杂得多。许多关于男性与女性的错误成见,把两种性别在兴趣、风格和能力上的差别夸大了。更具体地说,心理学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发现,首先,有些性别差异是真的,有些差异很小(不要受研究术语的蒙蔽,当他们谈到“显著的”性别差异时,他们通常指的是“统计上的显著性”——就是说,数字上可靠的差异,但也许根本并不大)。第二,同一性别中不同成员之间在行为和意见上的差异范围,总是远大于两种性别之间的平均差异。有些男人在性行为方面非常放纵,有些男人则完全不放纵。这两种男人之间的相似处远低于男人和女人平均数之差。换一种说法,尽管两性之间在性放任上有差别,但一个非常性放任的男人可能与女性在这点上的平均数的差别,小于其与另一位性放任低的男性的得分差异。第三,尽管两性在行为和意见上存在差异,但相同的部分还是如此之大,以致于一个性别里不少成员的得分,还是会远远超过另外一个性别的平均得分。例如,在性放任上男性高于女性,存在中等程度的性别差异,但女性中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得分高于男性的平均数。

归根结底,由于男性女性之间的共性如此之多,他们在与关系科学有关的许多准则和问题上的相似性要高于差异性。其实,性别差异这个概念是具有误

导性的,因为它强调差异性而非相似性,容易给人错误的印象。因此,说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是非常不当的,因为它根本就不对。“研究不支持男性和女性来自不同文化的观点,更不要说来自不同世界”。

因此,亲密关系的性别差异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重要和有影响。一般人往往倾向于渲染和夸大两性之间的差异,其实同一性别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人际关系的互动影响更大。不管是男是女,人在很多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在依恋类型上),这些差异都比性别差异更能影响人际关系。

性认同差异

性别差异指的是由生理上的特性所导致的男女性生物性的差别。相反,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我们的文化和教育所产生的社会和心理上的差异。例如,一般人相信女性比男性更有爱心,更关心孩子,反映的是一种性认同差异。

这种性认同的最好例子是性别角色,一种文化上形成的所谓“正常”男性和女性所应该做的。男人理所当然应该有“男人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断、能干和具有竞争力。女性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情绪丰富、亲切。他们是“异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男性和女性都被要求在社会行为上各有不同。但是,我们遗传下来的很少一部分使我们果断或亲切,因此大部分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化过程和教育(而不是生物上的性别差异)促使我们去期待所有的男性都应该剽悍而女性都应该温柔。

不过,这些成见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能够确切地描述真正的人;只有半数的人具有符合性别角色期望的特质。相当多(约35%的人)不是完全的“男子汉”或“女人味”,而是既果断又热情,既敏感又独立。这些人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

人格差异

人群中的有些重大差异(例如:依恋类型和性认同差异)是由经验造成的,而且可以随时间而改变,但也有一些个体差异更为稳定和持久。人格差异可以影响人一生的关系行为,一般而言,人格影响人们的关系,但是关系不会影响人格。

人格研究者已经发现有些人格特质影响到关系的质量(见专栏1.2)。

专栏1.2

“大五”人格特质

几个基本的特质可以将个体的行为、思想和感情等区分开来。人格研究专家将这些关键的特点称为人格的“大五”特质。它们中的大多数,但不是全部,似乎对亲密关系中都有很大影响。

外倾性———极是外向、合群、健谈、喜欢社交;另一极是谨慎、内敛及害羞。

宜人性——一极是脾气好、具有合作性、信赖人;另一极是易被激怒、脾气怪异、充满敌意。

责任心———极是负责任、忠于职守、能被依赖;另一极是不可靠、粗心大意。

神经质——人们易于冲动、担忧、焦虑和愤怒。

开放性———极是人们具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规、具有艺术性;另一极是拘泥、没有创造性、教条。

五大特质并不是以重要的程度排序的。但看上去,最后一点在亲密关系方面基本不起作用,其他四点都有着自己的作用。

专栏1.3

差别不是很大:同性恋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涉及女同性恋者,这是因为并没有太多要说的。在我们所谈论的话题上,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不同。比如,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与异性恋的男女一样表现出了同样的依恋类型,他们展示了同样的性别角色,他们也更加喜欢具有较高表达性(而不是较低表达性)的伴侣。

确实,同性恋和异性恋关系的一个大的区别在于,一对男同性恋伴侣由两个男性组成,一对女同性恋伴侣由两个女性组成。人们在关系中表现的有意义的性别差异和性认同差异,都会在同性恋关系中显现出来。不是因为他们的性取向,而是由于所涉及的性别。除此之外,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区别就很小了。两种关系的发生方式是很相似的。比如,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恋爱方式是一样的,他们感受着同样的激情,体验同样的怀疑,感觉同样的承诺。除了伴侣的性别以外,同性之间的浪漫关系与异性恋是非常相像的。

所以,没有必要写出关于亲密关系的两本不同的书,同性恋和异性恋存在同样的模式。在合适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提及同性恋,但这不会是本书的主题,否则我们将不断重复本专栏中已经说过的,同性伴侣和异性伴侣的亲密关系过程是非常相似的。

外向的、亲近的和有自省的人,通常比那些缺少这些特质的人有更多更令人愉快的关系。但是神经质有恰好相反的作用。神经质高的人通常比神经质低的人对他们的伴侣较不满意。事实上,一项研究追踪了300对夫妇45年,发现10%的满意和幸福的夫妇,而且发现这种幸福可以从他们在谈恋爱时的神经质得分来预测,神经质越低的夫妇婚姻就会越幸福。

乐观、热情和活泼的情绪通常发生在外倾性和宜人性高的人身上。具有快活情绪的人通常在与他人的接触中感到高兴和获益。长此以往,他们在婚姻中也感受到了更多的满足。另一方面,神经质的人通常感到紧张、恐惧和内疚,这些不快活的情绪会导致不愉快的、爱争吵的和负面的关系。

自我概念差异

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自己,但也有一些人不喜欢自己,这类判断都是自我概念的一些部分,它包括我们拥有的关于我们自己的所有认识和情感。我们的自我概念包括直截了当的事实性知识——例如,“我是一个男人”或者“我是一个女人”——同时也包括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例如自尊。自我概念的这两个方面都与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紧密相连。

在社会互动中,我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实现两个不同的功能,一方面,人们试图从他人那里得到反馈以强化自我概念,从而让他们认为自己是讨人喜欢的、有吸引力的和能干的人。我们喜欢听关于自己的好话,我们也努力试图与能够帮助我们产生积极的自我形象的人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因为接触到与我们自己的认识相矛盾的信息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所以我们也要求这种反馈支持我们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不断地接触与我们自己的自我形象相矛盾的信息,必定是一种令人不安的事情,基于这些原因,人们试图寻找与他们已经存在的自我认识相一致的反馈。

在爱情关系方面,事情就更加复杂。当人们选择恋爱对象时,自我强化可能是最重要的动机,每一个人都偏爱喜欢他们和接受他们的对象。因此,即使那些具有较差的自我概念的人,也会追求能够提供正面反馈的恋爱伴侣。但是对于一些更为依恋、承诺性强的关系,例如婚姻,自我一致性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总而言之,我们的自我概念,帮助我们决定我们亲密伴侣的选择,来自他人的支持和接受通常是令人高兴的,即至少在短时间内,我们往往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但是在一些长期的关系之中,人们更偏好对方的行为能够确认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这就是说,虽然大多数的人可能喜欢鼓励他们的伴侣,但具有负面的自我概念的人却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