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害羞与孤独

如何克服害羞?

哪些人会感到孤独?

如何积极主动地应对孤独?

亲密关系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压力,最常见的压力中可能就有害羞与孤独,害羞与孤独感几乎是人类的普遍体验。很难想象有谁从未感到过害羞与孤独。亲密关系开始之前,害羞是很常见的,而一段亲密关系结束以后,孤独的感觉可以很强烈,甚至达到极端痛苦。本章中,我们考察害羞与孤独的体验、可能造成害羞与孤独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方法。

害羞

当你与异性刚开始交往的时候,你是否曾感到焦虑?是否有点不自在?是否担心别人对你的评价?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据研究发现,大约80%以上的人都曾体验过害羞。害羞或羞怯是一种综合症状,表现为在社交情境中不愿讲话、受抑制,并伴有紧张不安的不舒服感。当人们害羞的时候,他们担心其他人对自己的不认同,担心别人对自己做出不利评价。他们也会沉迷于自己不恰当的想象中,有一种非常强的但错误的自我意识。于是,他们会对交往抱有回避的态度,如果不能完全回避与别人的交往,他们也会采取一种拘谨自卫的方式;他们较少注视别人,较少微笑,较少讲话,较少做出回应性的交谈。与不害羞的人相比,他们不善于闲聊。

害羞会不时地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初次见到有吸引力的、地位高的陌生人时,这种现象尤为普遍。而当我们与老友交往、身处熟悉的环境时就不会害羞。然而,一些人会“习惯性”地害羞——他们会经常性地陷入害羞状态。这样的人具有下面一些特征:首先,经常害羞的人害怕他人对自己做出消极的评价,他们害怕别人嘲笑和蔑视自己。“别人可能不喜欢我”这种想法总在他们的脑子里挥之不去。其次,害羞的人比较容易怀疑自己,低自尊通常伴随着习惯性害羞。最后,害羞的人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能力较低。总体而言,他们的社交技巧比不害羞的人要差。他们担心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别人不认同自己,感觉没有能力给人们留下有利的印象。结果,他们采取一种谨慎的、相对退缩的社交风格,以转移别人对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如果发现有吸引力的女子注视着自己,害羞的男子不会将目光迎上去并微笑着打招呼。相反,他们的眼睛会看别处,什么都不会说。如果男方害羞,令人愉快的交谈有时候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是暂时性害羞还是习惯性害羞的人,他们如此胆怯和谨小慎微的举止反而会使别人对他们产生消极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希望避免的。害羞者不会得到别人的同情,其置身事外、没有回报性的行为常常单调乏味或令人不感兴趣。当与他人相处时,害羞者的沉默常让他人认为他们愚钝或对他人不感兴趣,时间长了,他们更可能会遭到忽视和拒绝,而不是理解和同情。确实,与不害羞的人相比,害羞的人交到新朋友的速度要慢得多,谈恋爱的次数也少。他们因此也可能更孤独。更经常地,害羞的人会被那些不曾发生或永远也不会出现的社会不认可威胁吓跑,所以他们的害羞其实是一种不必要的、起反作用的负担。

要想克服习惯性害羞,可以采用一些正式的训练,学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思考和认识问题,学会应对焦虑并正确理解社会评价,学会如何主动交谈、如何果断行事等社交技巧。受训者只有在角色扮演和真实生活情境中训练自己的积极思维和有效行为,他们才会有自在感。然而,大多数害羞的人并不需要接受交往技巧方面的正式培训,因为他们在放松而不考虑自己如何被人评价的时候会做得很好。假如你现在受到害羞的困扰,只要你学会不在意别人想什么,那么你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要好得多。

有研究者发现,如果不去责备那些交往不畅的个体,害羞的人会放松,而且与人交谈起来也不困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他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思考将要发生的人际交往时,其害羞感就消失了。这些人——可能包括大多数感到害羞的人——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接受社交技巧的额外培训。他们需要的是平和与自信。虽然这一点不容易做到,但害羞的人应该考虑一下自己需要做出何种选择:一味害羞并不能帮助人们赢得朋友或影响他人;而相信自己并预期交往能够变好,这又能失去什么呢?

害羞也有其文化差异。例如大哲学家康德就曾论道:“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其自然的召唤,永远同善、德和谐一致。”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里,女性的“羞涩美”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的体现。中国的古代诗人有“犹抱琵琶半遮面”,“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等诗句,都是对女子羞涩美的赞美。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更是论述得清晰:“女子的心在羞耻中运用了一大半。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片情话。”(本自然段为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