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追寻爱情的真理

我们爱的对象是善,我们只爱善的,不爱其他。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体中,又在灵魂中。

——苏格拉底

爱情是古老的,她与这个世界的大地一起从创世之初的混沌中产生,爱情心理是最令人神往的心理体验。几千年来,自从有人类就有人类对爱情的追问。爱情到底是什么?爱情的面貌有谁看得清?

有人说:爱情是“在时间的荒野,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于千万人之中”,去邂逅自己的爱人。

有人说:爱情是“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有人说:爱情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种种爱情的宣言表达了爱情中人的感悟,却又让我们对爱情更加迷惑。为了探索真爱的所在,让我们由时间的长河上溯,在人类的历史中寻找。在那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城邦中,在那蔚蓝色的爱琴海边,我们听到了先哲的声音。就让我们跟随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心理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去追寻爱情的真理吧!

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世人对之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生于雅典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雕刻匠索佛隆尼司库(Sophronis-cus),母亲是接生婆裴那瑞特(Phaenarete)。据说苏格拉底关于爱情的知识得自女巫狄奥提玛,但这些知识真正反映出了哲学心理学家对于“爱情的真理”的深刻思考。

爱情的摇摆:享受爱情的多种滋味

爱情是什么?

当我们身处爱情之中时,时而因爱人的一个眼神而欣喜若狂,时而因爱人的一句无心之语而忧虑重重;时而甜言蜜语、如漆似胶,时而恶言相向、猜忌犹疑;时而热情追逐,说“你我是天生一对”,时而冷淡回避,说“爱情需要空间才能继续”。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爱情是如此的充满变数,仿佛被施了魔法般地随时改变?为什么我们的爱情会常常在欣喜与忧伤间摇摆,在满足与贪婪间游移,在追逐与回避间跌宕?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苏格拉底这样告诉我们,爱神“爱洛斯”是资源神与贫乏神结合并在阿佛洛狄忒的生辰之日降生的。因此爱神既有母亲贫乏神的贫乏、丑陋、邋遢和无家可归,又有父亲的禀赋,勇敢豪爽、精力充沛、聪明坚毅,强烈地渴望一切善和美的东西。所以爱可以在一天之内发生很多变化,时而生机勃勃、如花似锦;时而消退衰亡、贫乏无知。这就解释了我们的爱情摇摆不定的原因——爱本身就具有处于任何事物的中间状态,却又兼有各种极端的特性。也难怪爱情总是以不同的面貌示人,让人既着迷又迷惑。

既然如此,那么就让我们投身于爱情中去吧,甜蜜与忧伤,欢笑与泪水,都是爱情的面貌,都是爱情的滋味。就让我们一一品尝,一一经历。爱情给予什么,我们就享受什么吧。爱情中的每一种心情都将丰富我们的记忆,美丽我们的生命。

爱情与爱欲:节制对待爱情

爱情是什么?

崇尚人类理性的心理学家们认为,爱情是一种精神的“迷狂”,因为两颗心灵非常孤独,彼此需要慰藉,从而彼此相互靠近,相互融合;而弗洛伊德说,因为原始的性本能、性冲动,人们必须反反复复地重演亚当和夏娃的“原罪”,这样就有了爱情。那么在爱情中,爱欲到底是独坐在爱情殿堂正中那华丽的宝座上呢?还是只能被抛弃在爱情之外呢?抑或是与心灵之爱共生共舞呢?

虽然古希腊人对于爱情与情欲有着严格的区分,但是并没有回避情欲,而是将爱情与情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要人与人之间有爱情,那么情欲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低级的事情。苏格拉底曾这样定义爱情:“当追求美之享受的欲望控制了推动正确行为的判断力之后,当这种欲望从其他相关的欲望中获得竭力追求肉体之美的新力量时,这种力量就给这种欲望提供了一个名称——这是最强烈的欲望,叫做爱情。”由此可见,在苏格拉底看来,爱情从她最初的产生开始就离不开爱欲,二者相依相生,长长久久地纠缠在一起。爱情就像那一杯咖啡,爱欲仿佛缓缓注入的牛奶,丝丝缕缕在黑色的咖啡中打着漩,慢慢地交融,再也不分彼此。这样的交融让这杯咖啡愈发香醇,最终凝成舌尖上那化不开的一味爱情。

只是,喝咖啡的人口味有千千万万,有人偏好苦苦的纯黑咖啡,有人偏好奶香浓郁的卡布基诺;同样世间的爱情也多姿多彩,有人沉浸在欲望中不能自拔,有人满足于精神的交会。这些人品味着自己的爱情,或痛苦或欢欣,却又让我们迷惑于爱情中爱欲的位置。面对这样爱情与爱欲的难题,苏格拉底给了我们答案——节制。在《斐德罗》篇中,柏拉图告诉我们,苏格拉底用马车做比方,形象地表述了爱情发生的过程中情欲与理智对人产生的作用。“我们的灵魂中都有两匹马和一位驭手。”他把情欲比做一匹劣马,而理智则是一匹驯服的好马。当灵魂的驭手看到爱情的对象时,整个灵魂就体会到情欲。此时,良马节制,不敢贸然扑向爱人;而劣马不知羞耻,蹦跳着驰向爱人。驭手和良马拉不住劣马,被劣马拉着不断接近被爱者。靠近时,驭手看到被爱者光辉照人,“好像看到‘美’与‘节制’并肩而立,站在神座上,他不禁肃然起敬”,向后猛拉缰绳,拉得劣马口破血流,栽倒在地。这种事重复多次,劣马终于学乖了,丢掉了野性,俯首帖耳地听从驭手的使唤。“到了这个时候,有爱情的人的灵魂才带着肃敬和真诚去追随爱人”。这样,节制使爱情高尚,使灵魂中的善的力量得到解放,从而给人带来善和快乐,并让人体会到爱情带来的光荣和伟大。

有了节制爱欲的爱情,人们可以享受爱情的善与平和;有了节制爱欲的爱情,人们会长出翅膀,接受爱情伟大而光荣的赐福。

爱情的真理:追求至善至美

爱情是什么?

爱情几乎是千百年来每个生命的必经之路,无论是苦苦追寻还是偶然得之,无论是倾情专一还是游戏花丛。见识了人类历史上下五千年中的爱情种种,人们不禁要问:“爱情到底是什么?”是刹那间目光交流的火花,还是细水长流的日子里的感动?是瞬间的灿烂芳华,还是一生的长相厮守?是甜言蜜语、如胶似漆,还是吵吵闹闹、欢喜冤家?是美貌与身体的痴迷,还是精神的感动、心灵的慰藉?

关于爱情是什么,爱情到底追求什么的问题,苏格拉底也曾以此追问他人,并以自己从女巫狄奥提玛那里得来的真理教育他们。在《会饮篇》中,苏格拉底和狄奥提玛的对话明确地阐述了苏格拉底所心悦诚服的爱情的真理:“我们只爱善的,不爱其他”;“除了求善,爱绝不会企盼任何事物的另一半或全部”,而“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体中,又在灵魂中”。在苏格拉底看来,爱情的真理是追求善与美。

关于美,苏格拉底认为,在爱情中,人们追求美的过程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起先我们爱的是可见的肉身之美,爱情投注在一个特别存在的美的身体之上,然后爱的是不可见之美,即美的灵魂。由此我们继续爱美的思想和观念,在这种真爱的影响下,我们不断地升华,最终达到那不存在于任何具体事物,但却又是绝对、简洁、永恒的美本身。这样通过内心的关照,我们才能到达爱的极致,此时的美不会表现为一张脸、一双手,也不是话语或思想,它是凡人能够得到的永恒的不朽。如果说,对于“美”——这个古希腊人精神上最神秘崇高的东西,我们无法明确地理解的话,那么使用与其统一的可变幻性的“善”的概念,就更贴近我们的理解了。苏格拉底说,爱情对我们的贡献就是满足我们心中渴望的东西,那就是“幸福”,或者——用更明确的话来说——快乐。而“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就在于他们拥有善”。

从对善与美的追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苏格拉底所阐述的关照心灵、“照料灵魂”的重要性。爱情的本质就是追求至善至美,追求善与美的过程就是照料灵魂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才能得到幸福与快乐,才能得到人生的成长与完善。

同性之爱:让节制引导爱

爱情是什么?

传统观念只接受发生在男女之间的爱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发生在同性之间的爱情。著名香港影星张国荣自杀后,他生前的同性之爱被人翻来覆去地描述,原来隐秘的恋情曝露在阳光下,被各种眼光探索。同性恋毕竟不是传统意义上被祝福的对象,但面对现代社会逐渐从黑暗中走出来的同性之爱,面对愈来愈多的同性恋者,你的反应是什么呢?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你所熟悉的人告诉你,他/她是同性恋,你的反应是什么呢?

首先应了解的一点是,同性之爱并不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产物,早在人类文明最早期的古希腊时代,爱情就不仅仅指男女之间的爱恋,而是包含了男男、男女、女女三类爱情。他们认为这三种爱情是在爱情产生之初就同时出现的,他们平等地看待这三种爱情。而在苏格拉底的言论中,我们应当明确的是他所阐述的爱情并不是指一般的男女之爱,而主要是指发生在男男之间的同性之爱。

苏格拉底的爱情的本质是追求至善至美,而只有节制才能引导爱指向善的世界。众所周知,在古希腊人的眼中,只有男性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才享有节制、勇敢等美德。女性没有受过教育,根本没有知识,也就不懂得善,只能与生育繁衍、家庭事物扯上关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女性还象征着放纵,因此被排除出苏格拉底的至善至美的爱情世界也是理所当然。所以,作为古希腊上流社会风尚的同性之爱,其实是苏格拉底理想中的节制之爱,其本质还是追求至善至美的爱情真理。所以,出于“德行”的男男之恋成了崇高的爱情,而出于“情欲”的男女之爱成了低下的爱情。

按照苏格拉底的同性之爱的理论,爱情的真理在于追求至善至美,而节制则是通往真爱的光明大道。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像古希腊人那样平等地看待同性之爱和异性之爱也许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古希腊人平等看待爱情的不同样态的信念以及苏格拉底的追求至善至美的爱情真理的思想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我们应该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的爱情,无论她发生在同性之间还是异性之间,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同样都有追求美丽爱情的权利。只要爱情是追求善与美的,而非沉溺于情欲的漩涡中,就是应该被祝福的真爱。

爱情与婚姻,爱情与生活:

苏格拉底与妻子生活中的爱情

爱情是什么?

经历了爱情,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婚姻与家庭,至少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男女间相爱的结局。而《围城》却说,婚姻就像一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那么进入了婚姻,爱情会怎么样呢?婚姻是使爱情升华还是使爱情平庸?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还是爱情的延伸?

对爱情持否定态度的人,往往会以苏格拉底的凶悍的妻子珊娣珀(Xanthippe)的故事作为佐证。譬如被苏格拉底幽默形容成“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要跟着下雨”这一被妻子痛骂后的泼水事件、譬如在集市上被妻子扯下外套的情节。但也有流传下来的故事说,在苏格拉底眼中,妻子是一匹可爱又执拗的小马,勇敢大胆,桀骜不驯。他爱着她的一切。临刑前,他把妻子披散下来的一小缕头发捋回原处:“你知道我们是彼此相爱的。当你对我唠叨时,我心里就好受些。你也知道,我甚至乐意听你唠叨……等着吧,我们会在极乐世界见面的,在那里我将报答你一切。”在苏格拉底生命的最后,珊娣珀仍高喊:“他是我的!”并赞扬自己的丈夫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人”。

但是古希腊——那毕竟是一个太过久远的年代,苏格拉底早年的生活,除了少量的军功外,几乎没有东西被记载下来。由于他自己没有着书立说,所以我们今天对于他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以及阿里斯托芬等戏剧家、传记家的著作。另外,还有不少关于苏格拉底的生活逸事在民间流传,但却无法排除杜撰的色彩。关于苏格拉底的妻子,柏拉图在《裴多》(那是柏拉图提到她的唯一的地方)中形容,她是一位柔情的女性,在苏格拉底被处死前,是她陪伴着苏格拉底度过了最后一夜。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也不曾说她泼辣,只是提到苏格拉底对儿子说:“对妈妈要和气。”但是,亚历山大的传记作者们却把她描写成一个固执而凶悍的泼妇。是否真的如此,我们就无从知晓了。

历史因为后人的需要常常显得并不真切。有人认为,“也许我们要感谢苏格拉底的政敌们,给我们介绍了苏格拉底的悍妇妻子,使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的生活的另一个角落”。即使是在那些描写珊娣珀的凶悍暴躁的情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妻子用诙谐幽默表达的忍让,话虽不多,却使妻子的怒气得到缓解和消除,使旁观者在欣然大笑的同时,更敬佩这位智者的高超素养和坦荡胸怀。“用愉快的感情和行动来衡量苏格拉底,他是真正快活的。”所以,在婚姻中他是真正地在实践追求善与美的爱情目的,照料着自己的灵魂。

要修得神仙眷属,当做得柴米夫妻。有人说,“一直以来,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误读了他们的故事,还是我们不能从自己重复、琐碎的日子里找寻爱情的旋律”?面对苏格拉底与妻子的生活,让我们撩开成见的面纱,认真体会智者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生活实践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苏格拉底所说的通过节制的方式追求美与善的爱情真理,是如何渗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熏染出一段充满爱的人生。

如果你深爱着一个人,他/她却不爱你,请将这份美好的感情放在心底,不要沮丧,因为爱就是我们在追求人生的至善至美的道路上作出的努力。我们应该欣慰,因为我们已经迈出了照料自己灵魂的第一步。

如果有一个人深爱着你,你却无法回应,请不要对他/她冷眼相待,请感谢他/她看到你的美好,因为你是他追求善与美的对象。

如果你们曾经相爱,现在却各奔东西,请感谢对方,曾让你深深爱过,无论什么原因使你们分手都不能抹杀你们共同拥有的美好回忆,至少你们曾在追求美与善的道路上共行过。

如果你深爱着一个人,他/她也深爱着你,这是一件多么值得祝福的事!请握牢对方的手,照料心灵,共同追寻至善至美的爱情真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