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灵魂的一种情绪,由活力的运动引起。它激起灵魂,使其不自禁地与看起来易于接受的东西连接起来。
——笛卡尔
他是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我思故我在”的宣言曾经引领了无数人的思维方向。他也是解析几何的发明人和颇有成就的物理学家。如心理学史学家罗伯特·沃森所言,他还是“现代第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他就是勒内·笛卡尔(ReneDescartes,1596—1650),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的先驱,称之为“现代心理学之父”也不为过。然而,掠去思想大师璀璨的光环,回归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本色男人,他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的主人公笛卡尔,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追寻思想大师的足迹
你从文艺复兴走来,漫步于炮火硝烟的边缘;你涉足诸多领域,却又喜欢把自己掩蔽;你喜欢游历四方,带着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你崇尚理性,用普遍怀疑的目光寻觅真理;你回避喧嚣,洁身自好,孤独的心在享受着安宁,也在心仪着有才情的女性;你爱情的花瓣闪耀着智慧之光,那是内心的召唤,是灵魂的激情,自由自在,不染尘埃……
深深的脚印
我们的目光落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法国,那是一个矛盾重重、四分五裂和动荡不安的时代。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出生在土伦省莱依镇的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母亲生下身体孱弱、头脑聪明的他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他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律师,后来又和一个叫莫玲的女士结了婚,之后给笛卡尔添了四个小弟弟。但是,在这个大家庭里,与众不同的笛卡尔生活得并不快乐。父亲忙于政务,于是他和哥哥、姐姐被送往祖母家里。在那里,他得到了教父的钟爱,并受到了一位保姆的悉心照料和保护。8岁时,他进入拉弗莱奇耶稣学院学习。老师注意到了他羸弱的身体和超常的思维能力,特别允许他可以不必上早读课,但是求知欲强烈的他并没有在这段时间里睡大觉,而是常常躺在床上进行长时间的阅读和沉思。这一习惯他一直保留到生命的结束,且从中获益颇深。值得庆幸的是,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为富足的生活提供了保证。
16岁从耶稣学院毕业之后,笛卡尔到处游历,广交新老朋友,生活得比较快乐。但是对于一些哲学问题,他对于人们的不同答案常感到困惑、泄气和压抑。于是,他决定到现实世界里寻找问题的答案。1617年,他参了军。次年,在荷兰结识了对他有较大影响的数学家毕克曼。几年之后,他再次回到独自沉思的世界。在此之前,他在乌尔姆一个温暖的房间里经历了一次值得纪念的哲学幻觉——三个奇异的梦。这使笛卡尔反思自己的过去,展望未来人生的方向。唯理论哲学就此起步了。
后来,他花了大量时间四处游历,然后在巴黎研究哲学和物理学,曾名噪一时而移居荷兰。在荷兰,他曾搬家24次却没有留下进一步联系的地址,以免他的沉思被打扰。他开始批判怀疑一切,包括宗教,但不与其进行正面交锋。他有自己的处世准则:服从命运,屈服现实。我们且不对此进行道德评判,但无疑的是,身处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这种保持中庸,明哲保身的做法,为的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思想上的创新和革命。平静而不平庸的生活是他所向往的,即便如此,刁难、迫害、麻烦也没有彻底走开,这或许也是他频繁搬家的原因之一吧。
1628年之后,笛卡尔开始了他学术上的多产时代,《指导心灵的规则》、《方法谈》、《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论世界》等大量著作相继问世,其心理学学说散见于这些著作之中。因受伽利略事件的影响,他有选择地暂时保留自己挑战权威的观点。他于1630年开始学习解剖学,经常出入于屠户家。后来,他先后结识伊丽莎白公主和克莉斯汀娜女王,作为“导师”与她们讨论情绪控制,爱与憎等问题。1650年2月11日,笛卡尔因肺病逝世于瑞典。这位伟大的思想巨人倒下了,智慧的结晶留给了后人;而那些曾经让他惦念的身边人,也慢慢地消失在科学的光环之后,退到了人们的视野之外……
爱情的花瓣
一生痴迷于学术,身体羸弱,性格内向,郁郁寡欢的笛卡尔,从小缺乏母爱和正常的家庭氛围,又受到了教会学校的严格教育,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女性的反应很迟钝,在谈情说爱方面更缺乏“天赋”。或许我们应该宽容地去理解他的爱情。在思想体系形成之前,他对爱情的处理很随意;思想体系建立之后,他便视爱为一种柏拉图式的纯粹精神性的追求。他一生中一共出现了五位关系亲近的女性,在这里,我分别用五种颜色的图画来描绘他们之间的爱情。
粉红的玫瑰——不了解的不要摘
事情大约发生在1625年,当时笛卡尔已经29岁。家人曾劝说他成家,他听从家人的意见,动了成家的念头,而且他也确实对一个女孩子有了好感。但当内向的笛卡尔终于鼓足勇气、下定决心向意中人正式求婚时,那个女孩子大吃一惊,认为他们的关系远没有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当然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笛卡尔被拒绝了。
事情好像就到此结束了,除了笛卡尔留下的那句经典名言——“没有任何美丽的东西比真理更美”。缺乏恋爱“天赋”的笛卡尔就这么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宛如一青春少年喜欢上了一朵玫瑰花,在不很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就兴冲冲地上前攀折,结果傻头傻脑地被玫瑰刺破手指。然而,我们并没有在此看到我们的思想大师在他的学术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持与执著,除了说了一句解除尴尬局面的话,他没有再做什么,他随着性子处世,服从命运,屈服现实。他不想去争取什么,改变什么,又一心钻到自己的学术辩论之中了。
初涉爱河的笛卡尔一开始就犯了三个错误,不过这种错误,对于理性主义者笛卡尔来讲,是可以理解的——不与命运抗争;一切顺其自然;能得到的一定争取,不能得到的绝不强求。所以,我们可以做的或许就只有叹息了!
碧绿的常青藤盛夏的果实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合不合拍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在第二次的恋爱中,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改变策略,但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回报。从1634—1635年的冬天,笛卡尔爱上了他的仆人海伦。关于海伦的信息和他们的恋爱过程,笛卡尔在外人面前向来守口如瓶,现存的资料也很少。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海伦是一个校长的女儿,笛卡尔在一个星期六晚上突然爱上了她。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的爱情是闪电式的,两个人都遵守“爱情速成法”,谈的不多,时间不长,简洁明了,直入主题,结果很快就坠入爱河。正如本文题记中所说,笛卡尔认为爱是灵魂的一种激情,它激起灵魂,使其不自禁地与看起来易于接受的东西连接起来。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爱上了海伦,作为一个理性之人,他所倡导的“简洁明了、理性直观”的处世原则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他们没有举行什么仪式,也没有向亲朋好友宣告,就同居了。不拘泥于形式的爱情并不影响爱情的结果,到了1635年7月,在这个美丽的夏天,海伦为笛卡尔生下一个小公主,取名法兰星·笛卡尔,他们对外称她为“侄女”。之所以有此称呼,与他对天主教相左的观点是一致的,他或许意识到自己未婚同居又生子,不符合当时的主流道德伦理,他骨子里虽有叛逆的天性,却采取了一种委婉的反叛方式。所以这种相对收敛的做法是一种自我保护,以回避可能的麻烦和污蔑,但这仍然折射出了他的个性和人生哲学。
女儿的诞生使笛卡尔的居所充满了生机,他舐犊情深,爱子如宝,与海伦和女儿共享天伦之乐。法兰星长得活泼可爱,成了爸爸生活中的兴奋剂。后来,笛卡尔把她送到外地一所最好的学校学习,以使她受到良好的教育。这种父亲对女儿的爱,在他本人看来,是一种纯粹的爱,仁慈的爱,而非物欲之爱,它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不以占有为目的,是爱的激情的升华。
不幸的是,1641年9月7日,法兰星患猩红热而夭折。女儿的去世,是笛卡尔一生中最大的悲痛,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一直沉浸在失去爱女的痛苦之中。从此之后,海伦似乎也消失了,我们无法知道后来的事情是如何变化的。但女儿的去世,无疑给笛卡尔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这可能使他怀疑,这种天伦之乐是不属于自己、不能强求的,于是在失去女儿的同时,他也放弃了自己与妻子的幸福。这或许也是他以后不再婚娶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笛卡尔没有爱,他后来更多地把爱转化为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
蔚蓝的天空——才女太遥远
身为学者的笛卡尔特别喜欢有才情的女性。他钟情的第三个女性是乌特勒支大学的女学者斯丘尔曼斯。她是个语言天才,能熟练掌握十多个国家的语言,在学术方面也很有见地。笛卡尔有意地接近她,并希望与其建立通信联系。但是,这位才女当时正热衷于宗教研究和批判,对笛卡尔的意思没有反应,笛卡尔也就知趣地退缩了。这次爱情没有结果,而此次恋爱的失败,恐怕还是要归结为他思想和性情中那种根深蒂固的屈从于命运、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强求的心态。只是他对于这种“不属于自己”的定论下得太早了,结果,他心仪的蔚蓝色的才女虽然很美,却像遥远的天空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或许,在笛卡尔看来,这种欣赏式的爱也是理性之爱的一种方式。在他后来的著作《灵魂的激情》里,笛卡尔曾对“单纯的好感”、“友谊”和“奉献”这几种爱之间的细微差别作了分析。他认为当人们对爱的对象的尊重低于对自己的尊重时,对那个爱的对象就只有单纯的好感;当人们对爱的对象和对自己有同样的尊重时,就是友谊;当人们对爱的对象更为尊重时,这种激情就是奉献。而他对斯丘尔曼斯的爱,以及后来对伊丽莎白公主和克莉斯汀娜女王的爱,则刚好分别反映了这三种形式的爱。
洁白的天鹅羽——孤独之心的靠近伊丽莎白公主是笛卡尔生命中出现的第四个女人,也是与他交往最稳定、最持久的一位,他们的交往大多是以书信的形式进行的。伊丽莎白公主原是波西米亚(现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国王的长女。她们家族的王位在新教和天主教的战争中被废除,自1627年起,她们一家人就一直作为王室的流亡者住在海牙。伊丽莎白公主也是个才女,她聪明好学,很有涵养,通晓法语、英语、德语、弗莱芒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还精通数学,对天文学和物理学也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时代和身份等种种原因,她过早地失去了年轻人的轻松和快乐,心情忧郁,迷惘。高贵的公主就如洁白的天鹅羽一样,随风而动,身心漂泊无依。在她看了笛卡尔的著作后,开始给他写信。此时的笛卡尔正陷于激烈的学术辩论之中,能与这位历经沧桑、涵养颇深的少女通信,也不失为一种生活上的调剂。情感的本性和控制,是他们的主要话题。随着通信的增多,两人感情渐深。这位其貌不扬的笛卡尔,正是以他那渊博的知识、敏感的气质和如水般纯净的心灵吸引了高贵而不幸的落难公主,开始尽心医治她那颗受伤的心。这种来自这个纯粹的人的灵魂深处的“友谊”之爱,成了公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塔。
后来,1645年春天,伊丽莎白公主得了热咳病,又逢家产被抄,病情更加恶化。笛卡尔非常着急,但他审时度势,没有去公主寓所看望她,而是写信给公主,向她解释自己不去的原因,并帮她分析了她的种种不幸,希望她能够用自己的理性来控制情绪,别让爱恨的感情随意发泄,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病情的痊愈。笛卡尔如此周全体贴、细致入微的关心让公主很感动。或许,感动的不仅仅是公主一人。一个思想大师,一个理性主义者,一个天生对爱情缺乏“天赋”的人,能够如此温柔、如此有人情味地创造出平淡中的浪漫,实属不易!
笛卡尔曾向伊丽莎白公主推荐塞涅卡的《论幸福生活》等书,希望她能从这些通俗的人生教程读本中得到启迪,但公主不大信服塞涅卡的理论,于是,为解决公主内心的疑虑和困惑,笛卡尔决定尝试着自己写这方面的东西。《灵魂的激情》便由此诞生。在这本书中,他以其哲学中的身心二元论为基础,探讨了人的灵魂中的情感和欲望。他认为激情是灵魂和肉体相结合的产物。在灵魂中表现为激情的东西,在肉体中表现为活动,爱便是激情的六种基本形式之一。在笛卡尔看来,爱的本质应该是那种让我们乐意与那些令我们愉快的对象结合在一起的激情。他把爱分为两种:仁慈之爱和色欲之爱。前者是爱对象本身,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后者是要占有对象,如物欲。它只影响爱的结果,而不影响爱的性质。如上而言,在“单纯的好感”、“友谊”和“奉献”这几种爱之中,他对公主的爱相当于“友谊”的理性之爱。他们的交往不但从做知心朋友开始,而且一直到最后都只是在精神层面上沟通,两颗孤独的心靠近,靠近,再靠近,只有灵魂在碰撞而无肉体的参与。而他对于尊贵的克莉斯汀娜女王的爱恋,则带有更多仰视、服从、奉献的色彩。
紫色的手杖——士为知己者死
在这次的爱情故事中,笛卡尔的老朋友夏纽是“红娘”。他向年轻好学的克莉斯汀娜女王推荐笛卡尔,并推荐他的著作给她看。女王被笛卡尔的才智和学识所折服,通过夏纽写信给笛卡尔。年仅19岁,美丽、大气、有魄力的女王一开始便向笛卡尔讨教感情和爱之类的问题。看过女王的信,笛卡尔很兴奋,很快就写了一篇《论爱的书简》回复女王,一一回答了她提出的关于爱情和情绪控制等问题。据说信中也不乏一个男人对女王恰到好处的奉承和赞美。这以“爱”开始的第一次对话中,笛卡尔明光四射的理性之爱,使克莉斯汀娜感到灵魂的震撼。从此,女王就视他为“半个上帝”,大小事务都要找他商量。为更明白地解释爱,他不但把《灵魂的激情》献给了她,而且现身说法并否定了自己在第一次恋爱中的表现,认为男人不应该为激情所驱动,真正的爱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
笛卡尔认为女王温柔、善良,极具魅力,是那种所有男人都愿意为之效劳的人。他怀着仰慕、爱戴的心情为女王上哲学课,希望这位年轻的国王能在他的指导下更加完美、善良而有智慧。或许,他是要把女王培养成他心目中的女神。
女王对笛卡尔很是信任,然而国王的信任并没有给笛卡尔带来快乐,反而招致了一些大臣的嫉恨。宫廷生活沾染着政治、权力甚至是相互猜疑的色彩,慢慢地,这位思想家开始不堪重负,加之他为了给女王上课,不得不打乱了自己一贯的生活习惯,天生孱弱的身体日渐虚弱,终于在1650年2月11日,劳累过度,感染风寒引起肺病,逝世于瑞典。这个终生渴望宁静的人终于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躺在了上帝的怀抱里……
笛卡尔之爱的启示
笛卡尔的爱情是独特的,闪耀着理性的智慧之光。他将不同的爱给了不同的女人,他对纯粹的爱是那样的坚决和执著。他控制自己的激情,超越物质和欲求,直至生命的尽头……
在感情面前,思想巨人仍旧是思想巨人,他的理智决不让步!
理智和情感,在我们生活中缺一不可,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将二者对立起来看待。就像笛卡尔在第一次恋爱失败之后说的那句话,“没有任何美丽的东西比真理更美”。这句话虽然富有哲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后来的心理学思想:通过意志和理智来控制情感。但哪个女孩子在听到自己的追求者说出这样的话时还会欣喜若狂,芳心大动?理性大师总归还是理性之人!但理性也决不是情感的对立面,很多时候,理性在促使事情包括感情的成功中必不可少。“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常常被人们所引用,我们对此习以为常,也奉为真理。
有时候,我们无视自己的感情用事,我们宽容恋人们痴迷的陶醉和疯狂的举动,然而太过疯狂的爱也会将自己焚烧。男人不应该被自己的激情所驱使——笛卡尔更多地强调理性的价值。跨越历史的烟云,这句话在今天仍然具有启发意义。“跟着感觉走”,是现在年轻人中很流行的一种说法。潇洒吗?洒脱吗?或许是的,但是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也要学会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负起责任。或许我们在处理事情,尤其是感情问题时,应该有意识地多一点理智和清醒。
爱情是一个古老、又永不会老的话题,然而,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古往今来,人们众说纷纭。综观后人的择偶标准,不乏无视对方精神世界、内在涵养之人,也不乏迷惘徘徊之人。但笛卡尔认为,真正的爱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后世子孙们苦苦追寻着的答案,却不想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被我们的思想大师一语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