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燃烧一生的激情

如果爱情能够使恋爱者热情奔放,那我已经达到了最美妙的境界。

——歌德

法兰克福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坐落在景色秀丽的莱茵河畔。莱茵河水湍湍流淌,穿过这座古老的城市,同时也带给人们无限奇妙、浪漫的气息,正是这种气息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哲学心理学家——歌德(JohannW.Goethe,1749—1832)。这是一位燃烧了一生的激情,只为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的人。

歌德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到七十多岁的垂暮之年,他都在追求着自己的爱情,无论那是甜蜜的、沉重的、浪漫的,抑或是痛苦的,他都沉浸在其中,享受着爱情带给他的酸甜苦辣;无论他的爱情是遭到了残酷的拒绝,还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不得不放弃,他都能够重新振作,重拾昔日的激情。正是这种浪漫主义情怀给歌德一次次追求真爱的勇气,才会为世界留下这位奇才的一段多姿多彩的罗曼史,也让我们看见了属于歌德自己的爱情理想。

懵懵懂懂的情感

在歌德14岁时,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格蕾琴的女孩儿,可在这种朦胧的情感中,那位女孩儿给予他的却是一种姐姐对弟弟的爱护,这使他备受打击。于是歌德将全部的精力转移到书本中去,想在将来当上一名大学教授,以此来缓解心头的苦闷。

这件事使歌德看清了这种朦胧的情感,虽然受了伤,却让他知道爱情是要两情相悦的,单恋并不是爱情。但是,在这之后的漫长生涯中,歌德却还是不断地被卷入这种单恋的漩涡,使他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结束了少年时期,歌德告别了家乡,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也开始了他崭新的恋情。他在施洛塞尔认识了当地一家饭店老板的女儿,名叫安娜·卡塔琳娜·舍恩科普夫,歌德亲切地称她为安妮特。这是歌德的第一次恋爱,他们天天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游戏,共度欢乐的时光。但是爱情也是痛苦的,在爱的同时,妒忌会随之产生。妒忌心隐蔽在他们之间,时刻都有可能出现,就像一根紧绷着的弦随时可能崩断一般,使歌德常常无缘无故地怀疑她,也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挑起争端,争吵过后再向她道歉,然后又是新一轮的争吵……这种吵吵和和的生活在折磨着他,同时也在消磨着他们的爱情。

他们最后是平和地分手的,彼此为对方留下了最后一点美好的回忆。他们的这段感情有苦有甜,是妒忌心让它最后灰飞烟灭。歌德因此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记录下情人间的这种心理状态,写成了一部牧歌剧《恋人的脾气》。在他眼里,情人间对激情的渴求会让他们失去往常的理智,妒忌心就油然而生。他们希望拥有完完全全的爱,不能承受对方任何一点的忽视,一旦违反了自己的意志就无法忍受,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对方的注意和重视。所以往往真心的相爱却有可能演变成为相互猜忌、相互折磨,而最终导致恋人们的分手。

正因为歌德也抱有这种心理,所以才会爱得如此之深却又如此之痛,最终不得不以分手来了结自己的初恋,并因此而心力交瘁,落下病根。初恋的失败对歌德有着很深的影响,他甚至在四十五年后写自传时还认为“初恋是唯一的恋爱”。

刻骨铭心的爱恋

说起歌德青年时期最出色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其中的女主角绿蒂,而她的原型就是歌德在韦茨拉尔高等法院实习进修时期的恋人--夏绿蒂·布甫。歌德刚到韦茨拉尔的时候,认识了不来梅公馆的年轻秘书克斯特纳和他的未婚妻夏绿蒂,他对这位可爱的姑娘几乎是一见钟情,之后便时刻不离地陪在她身旁直到最终失望地离开韦茨拉尔。在回到法兰克福后,歌德为世间留下了一部杰作,那是歌德用自己的爱与痛写成的,其中包含了歌德自身最真实的情感,从维特爱上这位姑娘,到难以实现自己对爱的追求而自杀,无不是歌德自己艰难的心路历程的写照。

由于夏绿蒂已经订了婚,歌德在与她交往的过程中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爱的世界中,他成天围着夏绿蒂转,却始终回避着她爱的人已经属于别人的这个事实。歌德的爱是不真实的,他只是照着自己的思路在爱着对方,这也使得夏绿蒂在歌德与未婚夫之间进退两难,她也喜欢歌德,却无法给予他所期待的爱情,只能以最真诚的友谊来取代。歌德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一直挣扎在爱情与友谊、欢乐与痛苦之间,使得他几乎有了轻生的念头。他可以选择,选择勇敢地追逐自己的爱情,或者就是毫无希望地死心,然而,无论哪种方法都会造成伤害,他情愿用他的精神恋爱来折磨自己,也折磨着别人。最终他选择了逃避,离开了韦茨拉尔,远离这个他不愿面对的残酷的事实。同时,他选择了另一种方法来表达心意,他将感情寄托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让维特来实现自己为爱献身的渴望。

有人不甘心于维特最后的自杀,写了一本《少年维特的欢乐》,歌德也就此构造了一个关于维特自杀失败后大团圆的结局,但是歌德不喜欢它,甚至唾弃它。“你们千方百计想让周围的一切都传染上腐朽的气息,你们往一切美丽善良的东西上吐唾沫、喷粪便,把它们弄脏弄臭才心满意足……”在他看来,爱情是一种牺牲,它本身就是充满痛苦的,完美的结局就缺少了让人刻骨铭心的东西,只能使得维特的爱情看上去不值得一提。

交织纠缠的情网

歌德在魏玛的从政生涯中,有一位女性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那就是夏绿蒂·冯·施泰因。不同于歌德以往的年轻恋人,她是一位高贵的、气质优雅的夫人,少了一点青春气息,却多了一种成熟的魅力。相识之后,他们志趣相投,几乎天天见面,一起朗读喜爱的作品,交流各自的情感。他们彼此了解,相互支持,一起走过了12个春秋。

施泰因夫人是一位聪明的女性,她不愿背叛丈夫,始终将她与歌德的关系限定在一定范围里。在旁人看来,他们的关系是纯洁的,无可指责。也正是在她的影响下,歌德从维特时期的狂飙运动中解脱出来,回到理性世界中来,成了时代文化的旁观者。

然而就是这种关系,加之施泰因夫人作为女人天生的嫉妒心理,在她与歌德之间制造了隔阂。歌德当初是为了逃避束缚才来到魏玛的,可又不小心落入了另一个牢笼,他被施泰因夫人的爱和嫉妒逼得喘不过气,只能再一次以逃避来回应,这使得施泰因夫人始终不能原谅歌德去意大利时的不辞而别。在意大利期间,歌德重新获得了自由,也重新考虑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他决定改变这种现状,结束这种远观的爱情。于是,矛盾就在歌德从意大利回来之后彻底激化。施泰因夫人对他在这段“失踪”期间的变化难以理解,而当时正值壮年的歌德却不能忍受施泰因夫人对他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两人长达12年的感情走向了终点。

爱情需要考验,却又经不起过于严峻的考验,这是一对始终无法调和的矛盾。在这十多年的爱情中,他们的关系若即若离却又如胶似漆。似乎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是让人珍惜,这种考验会让爱情变得牢固。但是施泰因夫人的嫉妒和对歌德的忽视却是对爱情的摧残,它扼杀了象征着爱情的花朵。经过多年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之后,歌德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冰冷的爱情,于是他选择了摆脱这张情网的纠缠,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激情。

历经坎坷的婚姻

就在歌德纠缠于施泰因夫人的情网中时,另一位女性出现在歌德的生命中,她就是歌德后来的妻子克里斯蒂安妮·符尔皮乌斯。她天真、可爱又乐观,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碧玉,饱含着大自然的灵气。在经过了十多年与贵妇人的交往后,歌德的爱情已经褪色了、变质了,可现在他似乎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激情。于是,他们很快就相爱并秘密同居了,歌德与施泰因夫人也从此彻底决裂。

克里斯蒂安妮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不能给予歌德事业上的帮助,但她却是歌德精神上莫大的慰藉,她帮歌德操持家务,在生活上关心他,照顾他,给了他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这是以往任何一位女性都无法给予歌德的。那个时候,歌德已经39岁了,对于一个在感情上历经纠葛,并且即将迈入中年的人来说,最能带来安慰的莫过于一个和睦的家庭了。

但是,婚姻毕竟不同于爱情,他可以和任何一位女性相爱,但却不能任意地选择自己的婚姻。在那个时代,婚姻是阶级的产物,门当户对也是天经地义的,歌德是魏玛公国的大臣,而克里斯蒂安妮却只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姑娘。身为贵族的歌德一直没有勇气走上神坛,告诉所有人,他要娶一个出身低微的姑娘。他们同居的关系就这样保持了18年。在这18年中,克里斯蒂安妮受尽了上层阶级人们的歧视,但她始终站在歌德的背后默默地关心他,歌德也在最大限度地保护着她。直到有一天,克里斯蒂安妮在一次危险状态下舍身保护了歌德,歌德才最终下决心和她成婚。

这是歌德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虽然到克里斯蒂安妮过世才维持了10年,但这却是他们18年坎坷经历的见证。在这期间,他们温暖过,甜蜜过,艰苦过也患难过,都始终没有放弃这份感情,直到最后歌德顶住舆论的压力和阶级的差距,终于成全了自己的婚姻。可以说,歌德是陈腐的,人到中年的他已经不具有狂飙运动时期的叛逆,有的只是封建社会的阶级等级观念;歌德是清醒的,他在看清了克里斯蒂安妮对他的真情之后,能够最终抛开世俗的眼光完完全全地接纳她;歌德也是真诚的,他在没有勇气娶她的时候,却还告诉世人“我结婚了,仅仅是没有举行仪式而已”!

永不凋谢的玫瑰

歌德一生的惊人之处除了他杰出的成就和丰富的爱情经历之外,还有他轰轰烈烈的黄昏恋。经历了丧妻之痛的歌德也曾有过几个爱人,年迈的他已经不再需要欢乐与痛苦交织的爱情,要的只是能够温暖他、感染他心灵的温情。但是当他遇上了17岁的乌尔里克·冯·莱维卓时,74岁的他再一次燃起了爱情的火焰。

第一次在玛丽恩巴德见到乌尔里克时,歌德很喜欢这位小姑娘,和她一起散步,与她开玩笑,给她讲故事,几乎把她当做了自己的小女儿,但是几个月后的第二次见面却使歌德对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儿产生了强烈的爱情,这种情感使歌德在离开她之后就突然病倒了,他决定要重新找回自己的青春。于是,他第三次去了玛丽恩巴德,想再次重温与心爱的人相处的感觉,他还作出了更加惊人的决定:向乌尔里克求婚。

这个决定首先就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他的独子奥古斯特坚决反对父亲娶一个比他小57岁的姑娘,并因此大发雷霆。消息很快就在魏玛城里传开了,到处传播着关于歌德要结婚的流言蜚语。面对这些,歌德伤心极了,与小辈的争吵也使得年迈的歌德精疲力竭。在这种情况下,歌德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并且写下了晚年最著名的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

没有出路,只有无穷的眼泪。……

你流吧,

即使你汹涌如泉,

也浇不灭胸中的烈焰!

生死搏斗的折磨,

把我的心儿撕裂!

从此,歌德就永远地告别了爱情,平静地度过了他最后的岁月。

其实歌德自己并不明白,他对乌尔里克的感情是建立在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之上的,那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他在面对这位可爱的小女孩儿时心中油然而生的爱护之情和保护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欲望使他燃起了久违的激情,才让他产生了一种触摸到了爱情的幻觉。但是,歌德毕竟是封建帝国的贵族,思想、行为无不受到封建思想的约束和上流社会的压力,他最终只能选择放弃,并且平静地度过余生,再没有了爱情。

就这样,歌德的激情犹如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伴随了他的一生。

这些并不是歌德全部的爱,但却是他爱情乐章中最动人的旋律。他的爱,无处不显露着浪漫的色彩,总使人怦然心动。他的爱不做作,也无雕饰,自然地散发出青春的气息,直到晚年时期,他还拥有着一颗年轻的心,虽然最后在社会和道德的重重压力下他放弃了,但玫瑰的芳香却依旧在后世弥漫……

纵观歌德一生的爱情,从14岁开始便步入了爱的殿堂,直到74岁时,他仍对此恋恋不舍。他的生命一大部分是为爱而存在的,没有了爱情,他会病倒、会痛苦,甚至有过像维特那样轻生的念头。他将他的爱撒播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他毕生的作品中去。从《少年维特之烦恼》到《浮士德》,再到他晚年的《西东和集》和《玛利恩巴德悲歌》,无处不存在爱情的身影,他的许多诗作更是爱的产物。他爱得越深,感受得也越真。

歌德的一生沐浴在爱的光芒中,但同时也承受着爱情的百般滋味,对于无法得到的爱,他也依然甘之如饴,越是得不到的,他就越是渴望得到,于是歌德的爱充满了痛苦。但是,正如他对《少年维特之欢乐》的唾弃一般,他唾弃完美的爱情,他认为爱情本身就是痛苦的,完美的结局只会让爱情失去那种凄惨悲烈的美,而变得毫无感染力。正如他在一首诗中写到的:“众多书中最奇妙的书,是那爱情的书,我曾专心将它诵读,欢乐的内容不多,却有成篇的痛苦。离别、烦恼、疲倦,种种断绝、残忍,一步一步的苦闷,加上没完没了无节制的憔悴。”歌德的一生都在享受着追逐爱情的乐趣,甚至在结婚以后还在不断地寻找着爱情,寻找着新的激情。爱情能够使他激动,使他兴奋,他为爱情而歌颂,为爱情而奋斗,为爱情而生存。正是因为有了爱情,歌德才能创作出如此多的著作,才有如此大的成就,才能成为世人景仰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歌德追求的是浪漫的爱情,渴望的是燃烧一生的激情。“我们的激情实际上像火中的凤凰一样,当老的被焚化时,新的又立即在它的灰烬中出生。”他的激情在不断的焚化中消逝,又在不断的焚化中新生,永远伴随着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