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唯一健全和令人满意的回答。
——弗洛姆
幼时孤寂的阴影并没有成为他未来发展的绊脚石,对身边不寻常事件的困惑为他求知求真的欲望之火注入了充足的燃料;青年时的勤奋探索为他步入成功的殿堂铺平了道路;一生的荣耀见证了他灿烂辉煌的成就。而他,作为心理学天空中一颗光芒四射的恒星,经历了爱情中的几番风雨,几度坎坷,却凭借着同样的不屈和勇敢在荆棘丛中奋力奔跑着、追求着幸福,用他的独特的理论以及亲身经历向世人将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的艺术娓娓道来。
回首心理学发展的漫漫历程,有着传奇感情经历的心理学家颇为多见,可是对爱情心理进行专题探讨的人则甚是寥寥。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1900—1980)是其中之一。因此在谈及爱情心理学时就不能不提及这样一位重量级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大家。弗洛姆对心理的研究相当广泛,尤其是在社会人格等方面,著作也颇多。1956年出版的《爱的艺术》是弗洛姆著作中发行量最大的一本,这本书被翻译成28种语言在世界上畅销,到1970年为止英文版出版量已经超过了1500万册。联邦德国《明镜》周刊曾评论说:“弗洛姆著作出版上的成功表明他的思想已经成为时代精神。”那么,这位对爱有着如此深刻思考的心理学家是怎样迈入心理学殿堂的?又怎样一步步成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认识的爱情和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又如何?首先让我们走进他的童年。
犹太人的儿子、孤独困惑的孩子——弗洛姆的童年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正统犹太家庭,“Fromm”的意思就是“虔诚的”。他出生时父母年事已高,正是盼子心切的时候,而且在弗洛姆之后他们也再没有生养第二个孩子。按常理,弗洛姆应该很受长辈的喜欢和疼爱,然而,他的童年却并不快乐。
弗洛姆自小受到犹太教影响甚深,他的祖父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犹太法师,对赚钱和经商没有一丁点儿兴趣,而是每天坐在那里全心钻研犹太法典。每当有人来他开的杂货店买东西的时候,他都会很生气地说:“难道附近没有其他的杂货店可以去吗?为什么非要来打扰我看书呢?”这样,虽然弗洛姆是生活在法兰克福这样一个德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的世界却是一半古老一半现代的,他在这样的世界里体会到的是不自在和孤独。
弗洛姆的父亲纳福特里·弗洛姆是个犹太教徒,但同时又是个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酒商。母亲则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患有间歇性抑郁症。弗洛姆曾形容自己也是一个神经过敏的人,他从小对父亲就很不满,认为父亲是一个商人而让作为犹太教徒的自己感到很惭愧,因为他只知道为赚钱而活着。正是这样的一个家庭让弗洛姆从小就体会到无比的孤独,一直期待着能有什么东西把他从这种孤独中拯救出来。所以他从小就钟爱《旧约全书》中的故事,期望救世主的降临,渴望那些有关世界和平及兄弟般情谊的寓言能够实现。这些宗教性的幻想对弗洛姆一生的学术生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我们也能在他后来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中看到他的这些坚韧的品质。
可以说,对弗洛姆整个人生影响最大的两件事应该算是他12岁时的一个经历和14岁时经历的战争了。12岁时,弗洛姆很喜欢的一个漂亮又有魅力的女画家取消了自己的婚约,去陪伴她那丧妻的、在弗洛姆看来其貌不扬又索然寡味的父亲,最后还在父亲去世不久后自杀并要求与父亲合葬。对于弗洛姆来讲,这让他实在无法接受和理解。所以在大约10年后,当弗洛姆第一次接触到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概念时,就对他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14岁的弗洛姆生成了许多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思考,他不理解人们为什么会那么没有理性,并且开始怀疑那些官方的宣言,从此养成了对一切持怀疑态度的思考方式,这些促使他后来接受马克思的学说并成为一位研究现代人与现代社会的思想家。
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
——弗洛姆的学习和职业生涯
带着童年时期的诸多疑惑,弗洛姆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了两学期以后,又到海德尔堡大学学习了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除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他还研究了很多最主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理论家的着作,并于1922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由于对弗洛伊德学说的兴趣,1923年他到慕尼黑大学专门学习精神分析,随后又到著名的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的正规教育。1929—1934年弗洛姆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并从事心理治疗,同时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成员。1932年霍妮接受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弗兰兹·亚历山大的邀请赴美任该所所长。第二年她就邀请弗洛姆赴美讲学。1934年,为逃避纳粹迫害,弗洛姆定居美国并入美国籍,加入到逃亡美国的德国犹太人行列。
当霍妮因背离了弗洛伊德路线被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开除后,于1941年自己创办了美国精神研究所。弗洛姆于同年被邀请去任教。这时他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忠实信奉弗洛伊德的理论了,他和霍妮站在了一起,开始将研究角度从潜意识转移到了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但是,1943年两人就出现了矛盾。弗洛姆带领美国精神研究所的很多新精神分析学家一同离开,并于1945年在纽约同美国著名精神医学家怀特共同参与创办了怀特精神医学研究所。这以后,弗洛姆曾在多所大学里任教,并且坚持他的社会取向的心理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自从1931年夏天患肺结核以后,弗洛姆身体状况始终不太好,1938年肺结核复发,疗养了6个月才康复。1966年心脏病发作,1977、1978年又有两次复发,1980年3月18日,就在他80岁诞辰前几天,由于第四次心脏病突发,弗洛姆逝世于瑞士洛桑,结束了他漫长的、活跃的、富于创造性的学术生涯。
弗洛姆一生致力于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理的探讨,有许多著作,包含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著作有《逃避自由》(1941)、《为自己的人》(1947)、《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被遗忘的语言》(1951)、《健全的社会》(1955)、《爱的艺术》(1956)、《禅宗与精神分析》(1960)、《人能占优势吗》(1961)、《人之心》(1964)、《希望的革命》(1968)、《人破坏性的剖析》(1973)、《占有还是存在》(1976),等等。
充满波折的爱情经历——
弗洛姆的爱情和婚姻
可以说,弗洛姆一生中的感情生活是波折而丰富的,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使他在最后一次婚姻后能写出《爱的艺术》这样一部经典的爱情著作。那么就让我们走近他的爱情和婚姻,进而更深刻地解读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的爱情理论。
1926年6月16日弗洛姆经历了他的第一次婚姻,新娘叫弗瑞达·莱奇曼,是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后来在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精神分析领域有很大的贡献。两人最早是通过莱奇曼的一个同学认识的。弗洛姆还曾经是莱奇曼的精神分析对象,后来两人坠入了爱河。1924年,他们共同创办了海德尔堡疗养院,并在其中专设了一个精神病科实施精神分析的治疗,后来因为经济和精力等原因疗养院于1928年关闭了。1929年,两个人又同时参与创办了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可以说,弗洛姆从莱奇曼那里学到了精神分析,而莱奇曼也从弗洛姆那里学会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她评价弗洛姆是一个聪明、温和、受到过良好教育、懂得很多自己领域以外的知识的人。莱奇曼甚至还在一本着作中表达了和弗洛姆完全相同的观点,即“成熟的爱”是一种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对方的成长,并有着成熟、幸福和快乐的人际关系。我们似乎甚至可以将两人最终的分离理解为一种关心对方,真诚希望对方生活得更好而采取的一种理性的做法。莱奇曼也很赞同弗洛姆关于“生产型人格”的观点。他们还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来自于正统的犹太家庭,1926年,他们第一次在一起吃了犹太教所规定以外的食物。然而十分可惜,这是一次失败的结合,婚姻只维持了4年,1931年两人就分开了,但直到1942年才正式离婚。不过两人的友谊和工作上的合作关系一直保持着,直到莱奇曼1957年去世。弗洛姆还曾在1935年帮莱奇曼在华盛顿找到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安顿下来。但是在后期的学术观点上,弗洛姆和莱奇曼之间存在着分歧,弗洛姆坚决地站在了反对弗洛伊德的方,而莱奇曼始终坚定地信奉着弗洛伊德的理论。
在弗洛姆第一次婚姻结束以前,还有一段特别的故事。弗洛姆和新精神分析的另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霍妮在早年就认识,而且弗洛姆夫妇和霍妮都很熟悉。从弗洛姆1933年接受霍妮的邀请赴美讲学时开始,两人的关系就日益亲密起来。有人说弗洛姆可能有些恋母,这不是没有道理,虽然他对自己的母亲评价并不高。他的第一任妻子和霍妮都大他十多岁,而且至少在恋爱关系的初期都是事业上给予他指引的良师,还有人说莱奇曼长得和弗洛姆的母亲很相像。弗洛姆那么信奉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解释他12岁时的所见,可能也正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恋母倾向。当弗洛姆和霍妮的恋情持续了近10年后,弗洛姆的声望越来越大,霍妮渐渐发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就开始排挤弗洛姆,两人的感情出现了危机。
直到1943年在没有医学博士学位的弗洛姆是否可以为研究生教授临床课程的问题上,霍妮站在了反对者的一方,弗洛姆一气之下离开了美国精神研究所,两人感情就此彻底破裂。
好在弗洛姆很快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位伴侣。他于1944年7月24日和亨妮·格兰德结婚。他们的夫妻生活应该是不错的,亨妮对宗教和神秘思想的兴趣还助长了弗洛姆自己对禅宗的喜好。可惜弗洛姆的爱情似乎总是很难一帆风顺,妻子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1950年6月,为了给妻子养病提供一个良好的气候环境,全家搬到了墨西哥。但是1952年,妻子还是因病去世了。
1953年12月18日,弗洛姆与爱丽丝·弗瑞曼结婚,她陪伴弗洛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弗洛姆逝世后,她还将弗洛姆的文稿整理出版,以此纪念弗洛姆。据说弗洛姆在晚年时与妻子的关系很好,如果他早上起床比妻子早一些,还会给妻子留一张便条。其中之一这样写道:“我美丽的爱人,因为爱你我会感到伤痛,但是这种伤痛是甜蜜和美好的。愿你在梦中能够感受得到。”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出版于1956年,是他经历了众多情感波折后的倾心之作。在这本爱情心理学著作中,弗洛姆对爱情的深刻理解也说明了他最终追求到了真爱,得到了自己满意的婚姻。
爱是一门艺术——弗洛姆的爱情心理学思想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就会深刻体会到,在他的理论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人本主义的色彩,而且极具社会现实性和实用价值。
爱来自哪里?弗洛姆说爱是为了逃避孤独,在生理上还来源于两性结合的原始驱力。因此他所认识的爱情既不是柏拉图式的无性之爱,也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以性为本质的爱。他认为“性要求是人对爱情的渴望以及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就是说爱需要性,但是性不能决定爱。他最强调的是在爱情关系上双方的绝对平等与独立,认为“成熟的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爱情应该是摆脱孤独的积极活动,而不是消极情绪。积极的爱情需要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理解这几个要素来支撑,如果真正爱一个人,就不能将注意力放在考虑自己拥有或得到了什么,而是要想自己给予了对方什么。在恋爱中要时刻关注着对方,处于对所爱的人十分关心的状态才是一种积极活跃的态度。对所爱的人要有一种和对自己同等的责任感。我们必须让被爱的人能以他自己的方式成长或发展,必须愿意接受其本来面目,这样爱的才是他本人而不是自己虚幻出的人。还要学会通过恋爱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人何以称为真正的爱呢?
并且,爱是一种能力。真正懂得爱情的人,也懂得如何去爱包括自己在内的(自爱)全人类所有的人(博爱、兄弟之爱),这些爱彼此之间并不是相冲突的。这与弗洛伊德认为爱他人会因为“力比多”的占用而影响爱情的观点是不同的。
除了单纯追求性满足的爱外,弗洛姆也不赞成“相敬如宾”的爱。他觉得如果两个人过于互相尊重,彼此间缺少更深层的交流,那就根本不是爱。两人的结合就更象是一种社会交换般的结合,只把爱作为了双方结伴逃避孤独的避风港。还有一种爱被弗洛姆叫做“共生有机体结合”,可用母体与胎儿的关系来类比。就是说,胎儿是母体的一部分,从母亲身上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母亲因此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母亲抚养保护胎儿,同时她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因为胎儿的存在而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显然,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所以弗洛姆将这种爱也看成是不成熟的爱。
笔者认为弗洛姆在爱情心理学领域最具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的部分,还应算是他用心理学概念区分出了五种“变态的爱”——一些人的爱是恋母之情的转移。由于母爱是对孩子的无条件的肯定,所以并不要求被爱的人有什么回报。因此,这种寻找母爱的人的爱是自私的,他们会去寻找能给予他母亲一样保护、温暖、照顾、赞许的人,却不会反过来去爱别人。
一些人的爱是恋父之情的转移。他们会像一个父亲一样对待自己的爱人,会以一种父亲般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现在女人面前。虽然他们对妻子会像对小女孩儿一般关心,但在内心是蔑视女性的,所以永远是男性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两人依旧是不平等的爱的关系。这种情况酷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大男子主义。如果这样的男人恰巧遇到的也是恋父的女人,甘愿做爱情中被动的一方,他们倒是可能会相处融洽,可是我们不提倡这种不平等。
一些人的爱是偶像崇拜型的,他们在所爱的人身上迷失了自我。这种爱情来临时大多是突然而强烈的,但是很容易在发现对方某些方面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时迅速破裂。因为人毕竟是有缺点的,一旦在自己寄予巨大期望的人身上发现了缺点,高期望换来的失望更能使一个人体会到无限的绝望。而且一个人总在做另一个人的陪衬,无论是“绿叶配红花”,还是“红花配绿叶”,这种爱都体现着不公平,不是弗洛姆所承认的真爱。
有些人体验的是伤感型的爱。这些人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能体会爱的甜蜜,就将幸福建立在自己的想象中。他们可能在爱情故事、爱情歌曲中陶醉,甚至为别人的爱情欣喜若狂或潸然泪下,或者是每天生活在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却不会面对现实。也就是说,他们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构造着理想的爱情,可正是这些恰恰体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爱的失败。
还有一种以投射机制为基础的爱。“投射”就是将自己的问题、缺陷放在别人身上以求得自己的心理安宁。这样的人只注意他们所爱的人身上的缺点,却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或者是将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把过多的期望赋予给孩子,想在孩子身上弥补回自己所有的缺陷。这些都不是正视自己的做法,只会给爱人和孩子带来过多的压力和痛苦。
可见,正如弗洛姆所说,爱情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克服自恋,要真正认识到自己和恋爱对象的平等关系,懂得任何人都不应该是一个附属的角色,同样任何人也都不应该是一个占有绝对优势的角色。恋爱双方应该可以在异性身上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这种实现并不意味着将自己完全奉献出来,而要保持双方的独立性。
爱情与人格也是相关的。弗洛姆将一个人的爱与其人格联系了起来,比如,一个人格上有接受倾向的人,就是那种关心“接受”多于“给予”的人,一个有剥削倾向的男人很可能爱上已婚女子以剥削其丈夫,一个有贮藏倾向的人努力占有所爱的人并维系这种关系而不允许它改变和发展,等等。只有建设性倾向的人才能创造性地工作、爱和思考,把工作当做创造性地表现自我的手段,对生命和所有活着的东西有一种充满热情的爱。
在婚姻问题上,弗洛姆将爱情视为一种意志行为,因此决定结合前要谨慎,决定后更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但是如果婚姻中真的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是赞成尽早结束的。他还提到有些家庭中已经有了孩子,父母可能会考虑到孩子是无辜的,害怕家庭不完整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其实这样勉强维持的家庭中那种紧张和不愉快的气氛可能会给孩子留下更大的创伤。而选择离婚至少可以教育孩子在面临不可容忍的生活时,我们可以选择勇敢地结束它。他这些观点似乎都在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上得到了验证,经历过一次不幸的婚姻和一次不完美的恋情后,弗洛姆选择了勇敢地面对,才有了最终找到的幸福。
可以看出,弗洛姆对爱的论述更多地偏重于追究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需要爱的双方怎样去努力达到。而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十分有价值的。尤其是那些爱情关系中的错误观点和不良做法在今天仍然是很常见的,虽然这些现象可能并不像弗洛姆所说的那么严重。
现在的很多人很自我,过于吝啬自己的爱。他们总是要求别人爱自己多于自己付出的爱,却从没意识到自己一直是在索取,也从来没有想过对方也是需要去关怀和爱的,更不会想到自己正在破坏这种互相平等的爱情关系;有的人在恋爱中不够尊重双方的平等地位而要求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只陶醉于体验自己对对方的支配与占有的快感中,却没有发现所爱的人在附属地位上的痛苦与不平;与此相反,有的人遇到了一个自己很满意的对象,就会不自觉地把对方身上的优点扩大,为了维持与自己心目中理想对象的关系宁愿无条件地付出和忍让,以至于丧失了自我甚至所有尊严,把生命的全部都交给了他人。
弗洛姆对爱情的论述也许尚不能完整地解释爱情心理的各个方面,但是他提出的爱情中的独立平等关系,爱情中必需的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理解,列举的恋爱关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和错误观念,都是我们今天建构爱情心理学体系的可借鉴之处。弗洛姆能提出半个多世纪后仍然适用的爱情观点,不愧为一代宗师。正因为他是一个人本主义倾向的、从社会角度看问题的心理学家,又是一个经历了人生众多波折与坎坷,并能从中战胜自己勇敢寻找真爱的人,才使得他提出的爱情心理学思想这样经久不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