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世界上只有一种会说谎的生物,那就是人类。
——叔本华
“如果痛苦不是我们生活最接近和直接的目的,那我们的生存就是在这世上最违反目的的东西了。我们对痛苦的敏感几乎是无限的,但对享乐的感觉则相当有限。虽然每一个个别的不幸似乎是例外的情形。但在总体上,不幸却是规律中的惯常情形。”这就是阿图尔·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一个德国的著名悲观主义哲学家对生存的看法。正如他极其悲观的哲学论调,他认为:“恋爱的主要目的,不是爱的交流,而是占有——肉体的享乐。”他将婚姻、爱情理解为人们受制于种属利益的本能错觉,因此叔本华终身未婚。他的理论在今天看来,许多人都不能接受,甚至认为叔本华自己也言行相悖。然而,叔本华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作品博大精深,行文优美,具有令人手不释卷的魅力。尤其是他对爱情和女人的看法,连爱因斯坦都为之击节赞叹。那么,叔本华是如何在情场上摸爬滚打的呢?
先天后天,造就了一个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亨利希·弗洛利斯·叔本华是一个大商人,生意做得相当成功,而母亲约翰娜也是个生性活泼、善于交际又富有才华的女子。然而,看来如此般配的夫妻组合却没有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父亲不能容忍自己的妻子如此活跃和备受他人喜爱,况且她又小他20岁;而约翰娜也不满丈夫的一意孤行。对此的怨恨,她甚至将叔本华当成了自己被束缚的原因。她觉得母爱的施予是以放弃自己的生活为代价的。另一方面,他的父亲本身也有抑郁的特质,以至于在1850年自杀身亡-尽管这仅仅是人们的猜想而已。叔本华是这样说的:“我的父亲以其衰弱之躯相当可怜地辗转于病榻之上,若是没有那个年迈的仆人为他尽心尽职,那他真是要沦落于无人理睬的境地。我的母亲大人忙于大会宾客,而父亲却在孤寂中日见衰老;母亲尽情享乐,而父亲却备受痛苦的煎熬。”尽管叔本华的父亲希望子承父业,叔本华却对于经商毫无兴趣。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和父亲的关系。特别是父亲的死,对叔本华的打击很大。相反,他对母亲的做法深恶痛绝。尤其是他父亲死后,约翰娜过得更加如意了,还迁居到魏玛成为当地的社交名人。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似乎对于叔本华来说毫不适用。
可见,叔本华从父亲那里遗传到了抑郁的特质,同时又与母亲格格不入,给他日后的悲观主义思想注入了血液。他曾写道:“在我的少年时代,我就抑郁寡欢。有一次我想,那时大概我是18岁吧,有个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不,宁肯是一个魔鬼。”
对女人的蔑视
正如前面所提到过的,叔本华从小就不喜欢他的母亲。他认为女人应该是这样的:女性天生没有负担沉重劳动的能力,无论是指脑力方面的还是体力方面的能力。这种自然赋予的属性对女人来说应该是幸福的,但是她必须对此作出补偿。那就是承担生儿育女的艰辛,抚育儿女需要付出的辛劳,以及对丈夫应该要千依百顺、屈从忍让,并且成为丈夫欢乐的伴侣。叔本华的母亲没有做到这些。她似乎从来都没有对丈夫千依百顺过。
另外,那种痛不欲生的悲怆、欣喜若狂的欢乐也并不属于女人。因此一个女人不必处处显示自己的种种力量。女人既不能比男人欢乐,也不能比男人痛苦。在这一点上,叔本华的母亲又与之截然相反。她不仅是个社交名人,并且情感丰富,才华横溢。
再有,女人最适宜的职业是看护和教育儿童,因为她们本身实际上就很幼稚、轻佻飘浮、目光短浅。但是叔本华认为他的母亲从来没有认真教育呵护过自己。
叔本华从小最接近的女人——他的母亲,竟然没有一点是符合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人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可想而知,这使叔本华对女人的看法的形成影响是多么深刻。但是也有可能是因为叔本华从小就讨厌母亲,所以只要是他母亲的反面品质,都会是一个理想的女人所应该具备的。
因此,在叔本华的眼里,女人就只会花钱、奢侈、浪费。甚至法国的第一次革命也是因为女人而引起的:路易十三以来,宫廷女人的奢侈浪费,带来政府的贪污腐败,从而引起了革命。
这一切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如此荒谬,但是女人似乎也确实给叔本华带来过巨大的麻烦。
叔本华与歌德是忘年交。他曾有一次写信给歌德,请求歌德给他的有关著作提一些忠告和指导。歌德在回信时没有给予指导,但是附上了一封荐书,他把拜伦勋爵(G.G.Byron,1788—1824)-《唐璜》的作者推荐给叔本华。
拜伦此时正与古依西奥丽伯爵夫人热恋,每天都要在威尼斯的滨外沙洲骑马遛达。叔本华看见他骑着马过来,但是陪同叔本华来的女人看见拜伦后发出了欢呼声。叔本华对此非常气愤,甚至还吃起醋来,于是就没有拿出歌德的荐书去结识拜伦,后来他想起此事还觉得恼火,说是“女人”又一次误了他的大事。其实叔本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恃才傲物的人。他曾经在柏林获得了助教的职位,在这里的一个著名的事件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来听他上课的人屈指可数。此时,他同样是不满拜伦神气活现的样子才不与之结交,而且把责任推向了女人。看来在他的潜意识中,认为女人就是罪恶的源泉。
不过对于女人给他造成的最大伤害,莫过于“女裁缝事件”了。1821年,叔本华在等待他的情人的时候。他的女邻居,一个裁缝,此时正和她的朋友们在前厅说笑。叔本华对此非常不满意,他要那几个女人走开,但是女裁缝不同意。后来他们竟然厮打起来,女裁缝被叔本华推下了楼梯,她就此将叔本华告上了法院。官司打了5年之久,最终判决叔本华每个季度支付给女裁缝15个塔勒。此后,女裁缝又活了20年。在这20年里面,她一直是叔本华的累赘。后来她死的时候,叔本华感到十分庆幸。
过眼云烟的女人
虽然叔本华讨厌女人,但是他也很会享受这种与女人交往所带来的肉体上的满足,所以他一生之中并不缺少女人。只不过他将恋爱看成是肉体的享乐,况且他和这些女人们还没有发展到恋爱的境地。他将生命中的大部分女人看成是过眼云烟。
1818年,叔本华第一次到意大利去。在那里,他可谓是不仅仅享受美丽的风光,而且也享受美人儿。叔本华自己也承认道:“您想想看,那时我正是而立之年,生活在向着我欢笑!至于说到女人,我倒也是很迷醉的——只要她们要我。”叔本华也曾和一个婢女有染,致使她怀有身孕。当叔本华在意大利时,这女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可惜1819年夏末,出生不久的孩子便夭折了。不过叔本华知道消息的时候,并不觉得难过,因为他的心思在未来的教席上。在这件事情上,应该说叔本华是挺不负责任的。
叔本华在恋爱中可以说是豁达的,甚至称得上是太过潇洒。因为在恋爱的事件里,他认为重要的并不是彼此爱的交流,而是占有对方,也就是说享受对方的身体。他还举了好多例证:“我们可以看看所有那些强迫性的婚姻,还有就是虽然女方对男方没有爱意,但男方通过赠送大量的礼物和作出其他牺牲而换取女方的欢欣;另外还有强奸的例子。”叔本华享受到了所谓肉体的享乐,他应该没有遗憾了。但是他确实想有一个富有而高贵的女子作为他的终身伴侣。他曾经将一个轻浮放荡的女人幻想成了一个高贵而又大方的女子,还和她订了婚。不过这一切都以结婚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是不适宜的而告吹了。
疯狂的恋爱
叔本华是如此的生性风流,一直都保持着十分活跃的性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他还将女人当成了玩物。然而,英雄终究难过美人关,叔本华也曾陷入过疯狂的恋爱。
1821年,叔本华认识了年方19岁的卡罗琳娜。卡罗琳娜是一个演员,非常漂亮,她在柏林的一家郊区剧院经常扮演与人争风吃醋的情妇。然而在现实中,她也喜欢到处招惹男人。1819年,当她还只有17岁的时候,就进入民族剧院当合唱队员。一个名叫路易斯·麦当的书记官使她怀了孕,1820年初夏,她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但在她和叔本华结识之前孩子就死了。
叔本华经常去那个剧院看演出,自然而然地被卡罗琳娜的美貌和开放而吸引住了。但是卡罗琳娜的爱并没有完全地给予叔本华,她同时保持着与许多男子的情爱关系。尽管卡罗琳娜也满足了叔本华所鄙视的女人的所有条件,他还是对她有着非常深刻的眷恋之情,甚至这份感情一直维持到叔本华去世。卡罗琳娜拥有多个男朋友使叔本华非常痛苦。他在《论性欲》中写道:“一个男人可以在一年里方便、容易地生育超过一百个孩子,只要他有足够数量的女人;但一个女人,无论她跟多少个男子在一起,也只能在一年里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世上(孪生孩子除外)。因此,男人总是环顾寻找更多的女人;而女人则相反,女人会紧紧地依附自己的那一个男人。这是因为大自然驱使她留住将来小孩的养育者和保护者-她这样做是本能的作用,并不曾经过她的思考。”可是卡罗琳娜经常胸口疼痛,叔本华便怀疑她有肺病。为了避开卡罗琳娜,叔本华在1822年第二次去了意大利。尽管卡罗琳娜为了驱除叔本华的疑心,一再说自己并没有病,并且还说有位男士要娶她。叔本华一方面担心别的男人抢走卡罗琳娜,另一方面他还是担心卡罗琳娜的病,更不愿意被婚姻束缚,另外他也不敢确定一旦结婚卡罗琳娜是否会成为称职的妻子。而就在他离开10个月的时候,卡罗琳娜就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名字叫卡尔·路特维希·古斯塔夫·麦当。但是这个孩子并不是叔本华的。
至此,卡罗琳娜已经为别人生下过两个孩子,但都不是叔本华的。叔本华认为:“男女间的相爱是为了制造一个新的个体,也即下代。这一个体在这一对男女那充满渴望的四目交投之时,就已经燃起了新生命之火,他们彼此间的渴望宣告了新的个体将是和谐匀称、构造良好。男女双方感觉到了要实实在在地结合、彼此融为一体的渴望,而这融合的一体能够从此存活下去;这一渴望最终就在男女双方所生的孩子身上得到了实现。”对于卡罗琳娜与别的男子生出了下一代,叔本华深感委屈。
尽管叔本华对爱情和婚姻有着如此的看法,并且从骨子里面蔑视女人,可他对卡罗琳娜的爱,也算是到了极致,他甚至想为她立下继承遗产的遗嘱。1831年叔本华还想带着卡罗琳娜一起离开柏林,但是卡罗琳娜非要带着她的儿子不可。这个愿望遭到了叔本华的拒绝,遗嘱的事情也因此告吹。
叔本华在意大利的时候,也曾经非常后悔避开卡罗琳娜,但是他也很快就想通了。一夫一妻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苛求。他甚至写道:“将女人束缚在一个男人身上,度过她那短暂的青春年华,这对女人来说是一种不自然的状况。她应为一个男人保持着他所不能需要的,而为其他许多男人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在这样的不能顺畅其意的情况下,她自身会觉得有所欠缺。请估量一下这种情况!”按照叔本华的说法,一个女人可以同时有几个男人,而男人只能依次有几个女人。“在一夫一妻制中,男人一下子不可能有很多女人,但长期只有一个又太少。”可以说:“男人的半生是嫖妓,而另半生则戴绿头巾。”他这样的想法,可能是为了使自己受到的挫折合理化。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卡罗琳娜的爱是深刻的,对没有与她结婚是遗憾的。
令人吃惊的是,叔本华曾经向一个名叫芙罗拉·魏斯的17岁少女求过婚。他们是在一次泛舟聚会中认识的。不过芙罗拉非常讨厌叔本华,她甚至将叔本华献给她的葡萄也扔掉了,仅仅是因为叔本华摸过它。叔本华非常难得地作出了求婚的举动,却遭到了拒绝。但是假如这个少女接受他的求婚的话,叔本华也就不会对爱情、婚姻有如此鲜明过激的看法了。
情场上的使者
叔本华的爱情生活可以说是充满了激情。爱情是进步的发动机,是精神世界的工具。爱情能促使生出超人或天才的人们相互亲近。就叔本华本身而言,他的确是一个天才级的人物。他的出生,不能不归功于他的父母。尽管他们的爱情生活并不如意,但是却制造出了一个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伟大的哲学家。这一点恰恰印证了叔本华所说的:“情欲的对象,除了在性关系方面以外,在这一恋人看来确实是可憎、可鄙,甚至是可怕的。但这种种属意欲(产生特定的个体)却比个体意欲强劲得多,在情网中挣扎的人,对种种他会感到讨厌的素质甚至视而不见,对其他一切都得过且过,对一切事情都作出错误的判断,并把自己和激情的对象永远地联结在一起。他完全彻底地陶醉于自己的错觉之中;而一旦种属意欲得到了满足,这一错觉也就烟消云散了,留下来的只是让自己厌烦的终身伴侣。”他尖锐地指出,两个人相爱,并不是因为这两个人真正地爱慕对方,而是希望通过两个人的结合能够生出一个特定的个体来。这个个体只有通过这两个人才能生出来,而与其他人就会生出另外特性的个体。所以如果叔本华的父亲没有娶他的母亲又或者他的母亲没有嫁给他的父亲,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叔本华的存在了。因此世上所有的人,都被这种种属的意欲给欺骗了。
叔本华将这一切看得如此透彻,所以他在情场上一直来去自如。因为他知道,爱情本来就是欺骗世人的,这是种属意欲设下的陷阱。他深刻意识到种族的守护神和个人的守护神,无时无地不在纷争,种族守护神是个人守护神的迫害者和仇敌;他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刻都在准备破坏个人的幸福。叔本华是这样解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所谓的相爱,只不过是想生出一个只有他们两个才能够生出来的特定个体,这仅仅是为他们的种族意欲考虑。而如果朱丽叶按照她父母的意愿嫁给别人,那她肯定可以过得很好,这才是个人的意欲。但是悲剧发生了,所有的人都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惋惜,可见,世人都被这种种属的意欲欺骗了。丘比特长着一副小孩儿的面孔,他却是一个充满敌意、残忍、声名狼藉的神;一个任性、专横的魔鬼。再者,两个人结合,应该是需要互补的。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相当具有理性,甚至是优秀、杰出的人物竟然与悍妇、泼妇共结连理。总的来说,为爱而结婚的人将不得不生活在痛苦之中。
爱情的基础是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但是叔本华从一开始就对女人嗤之以鼻,并且还认为爱情本身就是一个骗局。所以他说与其称它为爱情,不如把它定义为更加具体明确的“个人化了的性欲”。
叔本华的这种观点在现代显然是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但是他的某些理论却不失独到、深刻。至少,叔本华的爱情经历及关乎此事的高深见解还是值得我们去解读、去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