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失望,累觉不爱了……

你是否曾在多次失恋后,变得对爱情望而却步了?你是否在夺回恋爱中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一旦遭遇失败,就听之任之了?你是否曾在有暗恋的对象后,不断给自己洗脑,觉得没戏后就彻底放弃?

相信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遭遇,跟爱人发生矛盾后落魄无助,因失恋对生活或爱情充满绝望,因不想失去而守在一个已经不爱自己的人身边,等等。就如同条件反射一样,遇到问题就会迷失自我、逃避痛苦,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渗透到你的骨髓。

无助的爱,迟早会冲破你的心理防线最近,我被一位大学时的好友折磨得头疼不已。读书那会儿,这家伙就一颗玻璃心,写论文,老师批评她复制粘贴,她哭;同学无意间的一句玩笑话,调侃她的发型奇葩,她哭;逛街没主动邀请她,她还是哭。总之,就得一直哄着她,不然她总会让你感觉自己欠她点什么,那种浑身不自在的愧疚感都把人给绕晕了。

她来找我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问我怎么挽回前男友。前男友觉得跟她在一起堵得慌,几次三番地提出分手。一年内他们历经了多次分手、挽回、和好,最后还是分了。

两人目前已经断联一周,回想起这一周的撕心裂肺,她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希望了。我使出浑身解数安抚她脆弱的神经,因为我知道失恋的伤痛已经是她能承受的极限了,真是难为她了。

俄罗斯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爱情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对方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唯有那因为爱而变得思想明澈、双手矫健的人才算爱着”。于是我在心底反思,我同学在这份感情里无助又无奈,她到底是爱着还是病了呢?

如《十年》里唱的,“那两个字反复颤抖”,你们曾经的亲密无间和爱的约定瞬间灰飞烟灭。你痛心于此,我感同身受。曾经的誓言仍然在耳边,一双璧人却各分东西,苦闷与孤寂折磨着你,你完全忘记了自己其实还可以重新振作,忘记了上帝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因为习得性无助已经排山倒海般地攻陷了你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

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它到底有多么可怕?

也许你得了“爱情习得性无助症”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个残酷的实验。他把汪星人放在箱子里,箱子用隔断分成两部分。在小狗们所在的一边,实验人员对箱底通电,遭受电击的小家伙惨叫连连,它们试图通过不是很高的隔断板跳到另一边。要命的是,跳过去之后,另一边也被通上了电,于是多次遭受电击的汪星人最后都放弃了跳跃,即使另一边不通电了,它们也不会再次去尝试。

后来,塞利格曼在多次以不同形式重复这个实验后,得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理论,即经过某种学习而得来的无助感——当发现通过抗争或适应性调整都不能逃脱不良环境的威胁时,动物或人就会放弃努力,表现出此后的消极行为。

如同实验中绝望的汪星人一样,如果一个人反复在某件事情上失败,他就会逐渐在这件事情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由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状态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而遭遇失恋是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不会讲话、不招人喜欢,等等。

所以,我大概诊断出我的同学是“病了”。没错,她得的就是“爱情习得性无助症”。

爱情中的习得性无助可以借助3Ps的分析方法来解释:在“个人(Personal)”层面,你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恋爱或婚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上,更倾向于针对这些问题来内化自己;在“普及(Pervasive)”层面,你也许会觉得恋爱或婚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影响了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感受到各种困扰;在“永恒(Permanent)”层面,你也许会认为这些问题不可能被改变。通俗地说,爱情中的习得性无助通常表现为,当你多次受伤,拼尽力气去挽回一段感情,最后还是失望,当你发现你的等待没有尽头时,便开始萌发再怎么付出也无法改变现实的念头,你的绝望最终让你变得不再付出,不再相信爱情,不再给自己机会。

即使如此,你也不会真的快乐起来。你以为隔绝感情可以让自己不再伤心,天真地认为时间久了,伤口也就慢慢愈合了。实际上,你根本就没有从过往的伤痛中真正走出来,只是为了不让自己难过,选择暂时失忆,活在一种自我验证的预言里,彻底忽视了伤痛会泛化进而导致更严重的认知偏差的可能后果。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凄惨故事。

在一次日本兵扫荡村庄的大屠杀中,全村只有1个幸存者,他回忆了当年惨烈的场景。3个手持机枪的日本兵挟持了他们村的100多个人,把他们押至村外早已挖好的大坑,准备将他们集体活埋。尽管日本兵有枪,但凭借他们这100多个人的力量,解决3个日本兵胜算应该是很大的。所以,他多次暗示身边的几个壮汉一起反抗,然而这几个壮汉只是无奈地看了看日本兵手上的枪,摇了摇头。他眼睁睁地看着全村男女老少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死亡,而他本人也仅仅是因为被压在身上的尸体挡住了致命的一枪,才得以幸存。他无比懊悔地对采访他的记者说,如果时光倒流,哪怕明知是死,也会带头奋起反抗,至少这样还有可能不被屠村。

多么可怕的习得性无助。原本不甘就这么赴死的他,硬生生跟着其他人一起像温顺的羊一样,屈从于越来越不利的生存环境,放弃反抗,放弃求助,直至最后丧失了求生的意志。人就是这么脆弱如苇,一旦拒绝思考,就真的什么也不愿想,什么也选不了,什么也做不到了。

告别无助,习得幸福

很多人从出生便被告知,你这一生要追逐的目标是——幸福。于是,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跌倒,一次次爬起,又一次次被撞得头破血流,甚至是彻底坠入深渊。最后发现,即使已倾尽了全力,非旦没能离这个目标更近,反而渐行渐远。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寻找爱和获得幸福的情感之路上告别无助、习得幸福呢?

首先,认清并读懂自我。通过阅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普及性书籍,让思维认知更加清晰和理智,学会分析、理解自己习得性无助产生的根由和表象。你在逐渐修正对自我的认知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在时间和生活中学会如何看清内心的需求。如果你明知爱已逝、情已殇、心已死,那就勇敢地面对分手。伤痛虽真实存在,但你在脑海中虚构的无尽折磨却并不存在,所以何必一次次地在自己想象的“隔断板”或“玻璃门”前停住脚步,拒绝面对真实呢?

其次,体验成功的乐趣。你在情感中的习得性无助多半也是由生活、工作中的经历泛化而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自己创设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强化内心“我能行”“我可以做到”等正面激励性质的自我认知。

比如说,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赢得同事和领导的认可,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并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好的成绩,在自己的某项兴趣爱好上继续精进并取得令人赞许的进步,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让自己在不同的社交场合都能表现得从容自如,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更加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他们情感上的认同……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经说过,“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达到更高的成绩,甚至能让他们在新的活动中取得成功”。所以,生活和工作中一次次小的成功,能够让你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之后,鼓舞自我、鞭策自我,获得信心。

最后,让内心更加坚强。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将他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什么样的因素和任务,会影响他对将来成功的期望,并由此影响动机。陷入习得性无助的你,总是倾向于将情感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等因素。在你的眼中,亲密关系的失败是不可控的,是由你与生俱来的缺陷或内在能力的不足造成的,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这样毫不理智地对待失败,对情感中的失败进行消极的归因,你的习得性无助就只会进一步加重。

现实生活中,经历了风雨不一定有彩虹,但是不经历风雨,一定不会有彩虹。所以,要学会强大自己的内心,学会让磨难成为你成长最好的动力。生命总是布满荆棘,你越是敏感脆弱,越要比别人更加努力地树立信心和勇气,做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有能力去把握爱,也有自信去否定爱。

马克思曾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愿正经受着爱情磨难的你早日振作起来,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义无反顾、执着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