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曾经在哪里看到过这句话,“因为聊得来,我们在一起,因为聊不来,我们分开”。哲学家尼采也曾说过:“婚姻生活犹如长期对话,当你要迈进婚姻生活时,一定要先这样反问自己,你是否能和这位伴侣在白头偕老时,仍谈笑风生?”婚姻生活和恋爱中其余的一切都是短暂的,你们在一起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对话中度过的。反观我曾走过的路以及身边的情感案例,这句话简直就是真理一样的存在。
爱情中的“交流昏迷症”
我们总是渴望和心爱的人能亲密无间,无话不聊,但大部分时候却事与愿违。我们明明还爱着,很想靠近,很想畅聊,却发现彼此相对无言,只剩悲从中来的无奈。当两个人聊不到一起,彼此之间没有应答和反馈时,就好像手中抓了一团空气,慢慢地,你开始怀疑这段感情是否真实地存在。
很多学员不止一次地问我,“玲珑姐,为什么我跟男友之间越来越沉默?”“我要怎样做才能和男友有聊不完的话题?”“为什么我丈夫跟别人聊得很开心,跟我却无话可说?”学员的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现象。
西方国家曾进行过一项关于2000名已婚人士的婚姻交流状态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很多夫妻每天都会见面,但他们之间的交流却变得越来越少。除去一起入睡的时间,1/4的夫妻每天交谈时间不到10分钟;4%的调查对象因为工作太忙,完全忽视伴侣;25%的人已经记不清上一次与爱人温馨地共进晚餐是什么时候;还有2/3的调查对象表示,相比于与伴侣在家共同做饭、吃饭,他们更享受用这些时间独自上社交网站。
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出现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调查发现,中年夫妻之间的沟通正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30—40岁的夫妻,超过50%没有太多的家庭内部交流。
这样的数据不禁让人感叹,“爱,终究难敌平淡的流年”。有人给这种在婚姻中无话可说的令人窒息的情况取了一个新名字,叫“交流昏迷症”,指的是夫妻双方在家庭中严重缺少交流的情况。目前已经有很多婚恋专家将“无话可说”诊断为亲密关系的“第一杀手”。
怎么走到无话可聊这一步?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你们无话可说呢?我将亲密关系中的无话可聊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迥异难聊”型。性格上的不同、知识层次的差异,以及家庭文化、人生阅历、兴趣爱好、思维模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距,为你们的交流蒙上一层阴影,你可能以为爱情能弥合这一切,但聊天这种事,真的不是你想聊就能聊起来的。尤其是日复一日的相对无言和尴尬冷场,会让两颗心的距离越来越远,一肚子话都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二是“忙而少聊”型。很多人虽然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完全是一副冷漠的态度。最关键的是,在得知自己忽略了家庭沟通这个事实时,他们会着急地为自己辩解,“我太忙了”“忙着见客户”“忙着接孩子”“忙着做方案”“忙着为梦想而奔波”“我所做的就是想要让家庭更幸福”。然而,当他们忙着让家庭更幸福时,却忘了思考一个幸福健康的家庭要靠什么来建设。
三是“伤而不聊”型。很多伴侣在发生争执后,彼此懒得解释,选择用冷战来抗议,从而导致矛盾越来越深,夸张的甚至可以很久都不跟对方讲一句话。我有个朋友,曾因孩子教育的问题跟丈夫吵架,两个人一个月没说话,后来好不容易交流了,却是两个人拿着手机在房间用微信来吵架。
四是“无趣苦聊”型。在生活中,你不善于表达自己,在朋友圈子里,你经常扮演的就是话题终结者的角色,哪怕是闺密都能被你聊得“蓝瘦”“香菇”。你的思维总是跳跃性很强,让他有些无所适从,跟不上你的节奏。有时你始终占据着主动,他多次想打断你都没有机会,根本插不进来话,等你停下的时候,他却又思路全无、无话可说。又或是当生活中的压力如排山倒海般袭来之时,慌乱又焦躁的你很难做到静心倾听。尤其是累了一天后,回到家就只想安静地躺着,即便此时爱人满腹牢骚地求安慰,你会表现得少言寡语或冷淡麻木,对丈夫的倾诉、讲述、絮叨充耳不闻,置之不理。
良好沟通,从这三步开始
到底该怎么样做,才能治愈“交流昏迷症”呢?我给大家三条建议,希望能挽救你们的聊天,让你们的良好沟通从现在开始。
首先,聊他所爱,学会倾听。
发现和挖掘两个人的共同点尤为重要。如果对方喜欢历史、军事、战争,你不妨读读并不枯燥的《明朝那些事儿》,耐着性子看看真实动人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紧张刺激的《战狼Ⅱ》,长知识的同时,也能找到更好的话题点;如果他热爱足球、美食,或是游戏、音乐,你可以对照这些爱好,去学习、去了解,自然不愁聊不起来、聊不欢畅;你还可以稍微花点心思,去关注他所在的行业,他聊起工作来你也能略知一二,没准儿还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出谋划策。
除了会聊,还要会听。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句名言,“只愿说而不愿听,是贪婪的一种形式”,在亲密关系中亦是如此。学会通过倾听爱人的言语,去了解他的工作状况,察觉他的情绪变化,尝试着帮他分担一些压力。学会识别情绪,学会接纳情绪,学会有技巧地跟他沟通,你们之间的聊天才能更加愉快地进行下去。
其次,多些陪伴,共同成长。
终成眷属不是人生的终点,更不是爱情的终点。感情最好的状态就是长相厮守的陪伴,见证彼此的成长。
忙碌又浮躁的我们在生活的压力下和岁月的打磨中,一点点被温水煮成半熟的青蛙,早已忘记或是失去了呵护爱情、陪伴爱人、滋养爱心的动力。有人说“幸福之人并非拥有一切,只是尽力享受生活的赐予”。生命既然让我们相识相知相爱,我们就应该珍惜这宝贵的馈赠。拒绝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冷战,冷暴力只会让局面进一步恶化,要坚信可以用温暖之情去融化寒冷之心;消除“各自为战”“互不掺和”的隔阂和界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友好互动才能乐在其中。
闺密蕊蕊和丈夫下班回家时,明明可以乘坐地铁或公交直接到家门口,可他们却总会提前两站下车,一起步行或骑共享单车,一路欢声笑语聊到家。蕊蕊笑着说,生活每天都如同“大爆炸”,所以要见缝插针地给自己的爱情留点时间和空间,像他们这样健身、环保又和谐,何乐而不为?找点空闲,抽点时间,多一些简单又纯真的陪伴,让彼此参与到对方的成长中来。
最后,放下手机,专注于彼此。
一项覆盖了13000名成年人的国际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伴侣对移动设备的关注比对他们的关注更多。不可否认,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对很多人而言,恋人一日不见不一定如隔三秋,手机一日不带绝对是各种抓狂。
现实生活中,手机等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有很多情侣和夫妻曾因对方专注于手机、忽略自己而发生争吵。我的一位朋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甚至与丈夫“约法三章”,吃饭、上厕所、走路时不看手机,在一起的时候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彼此的身上,坚持一阵子后,两人沟通的热度有所恢复。
还有的情侣和夫妻习惯于微信、短信沟通,面对面沟通少之又少。殊不知,发送的文字信息听不出语气,隔空的对话看不到表情。很多时候,聊着聊着就一言不合、恶语相向了。研究表明人类沟通由93%的肢体语言、副语言和仅占7%的语言沟通组成。而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类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研究发现,面对面沟通的效果远远好于其他形式的沟通。
由此可见,即使再忙、再累、再不想开口,你也最好能每天保持平和的心情,挤出时间与爱人面对面沟通,哪怕说点工作琐事、新闻轶事,或是家长里短、浪漫情话。这样,沟通的温热度和舒适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上升,更加融洽的亲密关系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