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他,也许不是最爱,但一定要最合适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古代,嫁娶也有婚年和季节的要求。从年限来说,“男子二十曰弱冠”“女子十五许嫁而笄”,也就是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就可以婚配了。从季节来说,人们通常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或农闲的秋冬婚嫁。那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盛行早婚,无论男女,一旦过了婚嫁之年限或嫁娶之季节,都称为“失时”。尤其是女子,由于适合婚配的年限要比男子短得多,她们意识深处潜藏着失时的焦虑,体现出强烈的盼嫁意识。

古代女子整个适婚期都在思春盼嫁,而当今社会,女性的法定婚龄虽已调整至二十岁,但在大城市,二十五六岁结婚都算是早的,那些过了三十还没结婚的女孩,则被冠上一个“优雅”的外号——“剩女”。

怎么就把自己剩下了呢?

早在2011年,有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剩女”已经超过50万,媒体曾高调宣布“剩女时代”的到来。曾风靡一时的美剧《欲望都市》入木三分地揭示了美国当代单身女子的现实生活,而中国版的《欲望都市》——《好想好想谈恋爱》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代“剩女”的生活。

在剧中,女主角们不是不想谈恋爱,她们甚至比任何人都渴望爱情。她们在学识上可以与男人一较高下,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甚至比男人更高的收入,投资也不在话下,自己的朋友圈丰富多彩,生活十分充实。既然如此,为什么当她们以渴求的目光去寻找爱情时,却发现毫无头绪,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呢?

最近,我在整理学员资料的时候,猛然发现一个之前从未留意过的现象——学员中竟然有三分之二是大龄未婚女性,其中有几位40多岁的女学员正因各种相亲不顺感到困惑,几乎要放弃追求爱情的最后一丝念头了。

我在劝慰她们“不抛弃、不放弃”渴望爱情的信念时,也在思考,她们怎么就这样把自己给剩下了呢?

“一回头,青春都喂了狗”

学员蓝依今年39岁。她说:“玲珑姐,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像我这样年纪的女人,居然只谈过一场恋爱,还是在25岁那年。”老实讲,我确实被惊到了,脑海中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是,这么多年的漫长岁月她究竟是如何度过的?难道真的如同民谣歌手贰佰在《狗日的青春》里唱的那么酸楚和无奈,“一回头,青春都喂了狗”?

后来我了解到,蓝依出身于一个无爱的家庭,在记忆中,她从未见过父母和谐共处的样子,生活充斥着冷战与争吵。直到蓝依18岁成年,父母终于决定放过彼此,离婚后各自生活。长大后的蓝依对爱情并没有太强的憧憬,也许是因为童年的阴影太大,在她的观念里,爱情是遥不可及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场景只会出现在言情剧里。

抱着这样的信念,蓝依邂逅了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尽管这个男人很爱她,她自己感觉也还不错,但最终还是以分手告终。分手时,男人对蓝依说了一句让她至今都无法忘记的话——“你不愿意住进我的心里,也不曾让我走进你的心”。

当时的她不以为然,觉得不爱就是不爱,何必找些冠冕堂皇的借口。经历了短暂的恢复期后,她不再纠结于爱情,将重心转移到工作上,从此爱情与她无关。直到某一天,她一个人逛街时,发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人都手里牵一个,怀里抱一个。她突然发现,就算自己现在想生孩子,都已是高龄产妇了,多么可怕,关键是她连个对象都没有!

于是,她又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转变自己的观念。这期间,她也曾多次相亲,直到最近,遇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跟自己差不多,也能聊上两句的人。虽然没有心动的感觉,但她觉得自己已经这个年纪,可以结婚就行了,爱情真的是她消费不起的奢侈品了。

我替蓝依惋惜,虽说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如果能早些纠正自己的爱情观、择偶观,也许她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幸福生活了。

那么,什么是择偶观呢?

所谓择偶,是指个人在社会规范内选择伴侣。社会学认为择偶的运作相当类似于一个市场,选择规则决定伴侣关系及其家人间的交换方式。择偶的方式从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高于男女爱情,到如今爱情变成婚姻的基础而父母的想法降至不重要的地步,根据这个变化过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对伴侣的选择是从无数有资格者当中去挑选的。

一般而言,影响择偶的重要条件包括:身材相貌与体态、人格特质与气质、聪明才智与才华、社会阶级与地位、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职业、年龄与财富,等等。

大部分“剩女”是在择偶观上出现了偏差,才导致自己被剩下——在少女时代,渴望韩剧里那般完美的爱情,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挑三拣四;走上社会后,开始寻找有物质保障的爱情,更增加了找对象的难度。随着时光的流逝,又听到越来越多的人暗讽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内心的苦楚无法与人说。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阶段的社会心理演变,即心理社会发展,它主要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对应要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童年和青春期阶段在此不做阐述,我们主要探讨成年期的两个阶段,也就是第六和第七阶段。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20—25岁,人格特征是获得亲密感并避免孤独感。在这一阶段,如果能成功获得亲密关系,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反之,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感觉。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25—65岁,是中年与壮年时期,从繁育期到各种能力都变得相对迟滞。在这一阶段,若能避免过度自我专注,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反之,则会形成自私自利的人格。

“剩女”们正好处于第七阶段,但现实情况则是,还有很多优秀的女孩仍旧困在第六阶段,总是感到孤独。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若孤独感在择偶期持续存在,很可能导致她们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的认知评判,从而影响到她们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随着年岁的增长,当跨入第七阶段时,等待她们的将是更深刻的迷茫和恐惧。

婚姻尚未成功,姑娘们仍需努力

要想结束待字闺中的无奈,真正能拯救你的还是你自己。而首先要做的,便是消除心理障碍,转变以往不切实际的择偶观。如果作茧自缚,自己剥夺了自己爱与被爱的权利,只会让孤单一直与你相伴。下面是给大龄女青年们关于择偶的几条温馨小建议。

第一,更加乐观地看待爱情。“爱要越挫越勇,爱要肯定执着,每一个单身的人得看透,想爱就别怕伤痛”。浪漫爱情不可能随处可见,幸福的婚姻也不是唾手可得,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爱情,拿出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劲头去寻找爱情,坚信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只有调整好了心态,才会过得自信,爱得从容,提高爱情的成功率。

第二,更加理性地选择爱人。周围的朋友今天告诫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嫁错郎对于女人来说如同跌入深渊,所以千万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明天又规劝你“结婚就是搭伙过日子,找个差不多的人就行了,这样耗下去真的要孤老终身了”。

同小马过河一样,水深水浅只有你自己知道。保持正确的择偶观,不要将爱人过于理想化,学历和年龄不是阻碍,身高和财富不是差距,相貌和有无婚史也不是问题。你可以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挑剔;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怨气;多一丝真诚,少一丝傲娇。不要奢求找到你最爱的人,也不要期盼最爱你的人赶紧出现,和你走向婚姻的往往既不是你最爱的也不是最爱你的,而是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在合适地点的人。

第三,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不要坐以待毙,有的时候主动出击才能成就自己;不要总是在朋友圈向全世界展示自己享受单身的点点滴滴,可以明里暗里表达出对爱情的渴望;不要任由杀猪刀般的时光在你的身上刻满痕迹,记得善待自己、呵护自己,因为男人们都是视觉动物,他们更喜欢比自己年轻的姑娘,哪怕只是看上去年轻;不要以为愿者上钩才是矜持的你应有的选择,在这个开放包容的年代,你完全可以在咖啡厅、超市、候机厅或逛街时偶遇很多看上去还不错的男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简单的问候、一次主动的“搭讪”,也许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要抵触未知和不了解,因为除了亲情,爱情和友情都是从陌生开始的。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有网友说,“现实终究是这般的残酷,女人可以与命运抗争,却无法与时间较劲”。是的,幸福的女人总是相似的,大龄未婚的女性却各有各的故事。这些“雕虫小技”不可能解决所有姑娘们的困惑和问题,这些建议只是一个努力的方向,或者说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对某些姑娘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