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赌气
为了使你感到内疚,强势者经常会生闷气,而且每次都持续很久。于是,你会开始反思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不可原谅的事,以至于对方都不再搭理你了……
把传统道德观当成普遍真理并加以利用
为了得到你的帮助,但又不让这件事看起来像一种请求或要求,强势者或许会这样对你说:“我可真倒霉,车又出故障了。上个礼拜是汽车蓄电池的问题,不过幸好有我的邻居主动提出帮我修。他可真是个慷慨、热心的人。说到底,朋友之间互相帮忙也是很正常的事……”假如你是一个很容易产生愧疚心理的人,那恐怕不等对方开口,你就会主动提出帮忙,也不管这么做是否会打乱你原来的计划。因为只有这样,你才算得上是一个“慷慨”“热心”的人,就像那位邻居一样。你认为,至少在此刻,你获得了对方的认可。然而,你有所不知的是,强势者对那位邻居的看法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滥用夸张的字眼
“你竟然抛下我不管”“我牺牲了自己才……”“自私鬼”“没良心的”“我都一把年纪了……”“你该抽空留意一下……”“暴力狂”“你总是……”“你从不……”“太恐怖了”“太残酷了”——这些都是强势者为使你对某种情况感到内疚而可能说出的话。
认为他人的欲望都不合理
强势者会让你觉得自己的欲望及由此做出的决定都是自私的,而且显得冷漠和忘恩负义。你一下子就成了他们不幸的罪魁祸首,就好像他们的幸福取决于你。
胡乱使用“自我牺牲”的概念
哪怕是为别人做了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强势者都会放大其重要性,并会毫不犹豫地让当事人知道,而且还会将其讲给陌生人听。这样一来,他们便为自己塑造了一个慷慨无私的完美形象。他们会让你相信,你欠了他们许多!而且他们一有机会就会把这种观点说给其他人听。值得一提的是,“自我牺牲”的概念是强势者经常使用的撒手锏。为了自圆其说,他们甚至不惜撒谎和歪曲事实。
抱怨过后又叫人别把刚才的话当真
强势者对大事小情(政府、税收、糟糕的个人健康状况、疲劳、孤独)都满腹牢骚,但在抱怨的同时不一定会明言自己需要帮助。他们知道如何引导他人对自己产生同情,进而使自己得到照顾。为了让人相信他们无意强迫他人为自己做这些,他们会收回自己刚才说过的话。举个例子,一个控制欲很强的母亲因为无法忍受孤独,向打算外出的女儿表达了自己的不安,可就在女儿准备放弃外出时,这位母亲又佯装弥补道:“不用在意我,出去玩吧!你有你自己的生活。”然而现在说这些已经太迟了。无论最后出不出门,她的女儿总会感到内疚。
颠倒因果
为了在发生问题时规避所有的责任,强势者会本能地把问题归咎于你。但更多时候,明明是他们先挑起的事端,是他们先不尊重人,先说了刻薄难听的话,先用讽刺或挖苦的言语来激怒你。你的反应只是这一系列挑衅行为的结果。然而强势者却想让你相信:你的反应才是争执的根源。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理直气壮、顺理成章地指责你暴躁易怒。他们会拐弯抹角地刺激你,让周围的人都看不出他们的意图。和他们的挑衅一比,你的反应更明显、更直观,往往更不容易得到理解。
混淆黑白
强势者颠倒黑白的能力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假设某天你不想再无限度地慷慨下去了,比如你想收回自己借出的一个东西,他们就会表示强烈不满,并突然用“小气”“无情”,甚至“恶心”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你。明明东西是属于你的,你借给对方是出于好心,你发扬了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可到了最后,受指责的人却是你!这个逻辑很荒谬,不是吗?平心而论,你们两个究竟谁才是“无情”的那一个?
打出“双重束缚”这张王牌
强势者可以通过制造一种叫作“双重束缚”(doublebind)的情境来使他人产生负罪感。他们会同时发出两个相互抵触的指令,使他人在服从一个指令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违反另一个指令。“双重束缚”策略并不是强势者的专利,我们偶尔也会无意识地将身边的人置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不同的是,强势者往往会滥用这一话术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比如,妻子一边鼓励她的丈夫要有事业心,要努力获得高收入,一边又抱怨他陪自己的时间不够多,因为他工作太忙了。这对丈夫而言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到底该服从哪一个指令呢?无论他做何种选择,他的妻子都不会满意。这个丈夫能做的,是试图划定“过度”和“不足”之间的界线,但这也是枉然。因为在强势者看来,你怎么做都是错的!
强势者可谓自相矛盾界的翘楚,而“双重束缚”是他们频繁使用的诸多悖论式操作之一。他们的目的是迫使你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
挣脱“双重束缚”
为化解“双重束缚”带来的困境,你可以询问对方,明确在他发出的两条相互矛盾的指令中,他更看重哪一条。这样一来,你便向对方表明你没有中圈套,而且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指挥你。请记住,理性是你的主要防御工具!
我们在某些时刻都多多少少会产生内疚感,但如果你很容易无缘无故有这种感受,那强势者就会抓住这个弱点肆无忌惮地利用你。为了使自己不再因为愧疚感泛滥而成为受害者,你不妨经常问问自己:你有没有故意伤害他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要再感到内疚了。你无法对这世上所有的不幸负责,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