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龙哥好,请问我是回家考公务员还是留在大城市继续发展?
李尚龙回信:
这位朋友,你好。
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叫“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跑太远。但很多人对这句话有误解,因为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叫“游必有方”,就是说你要去远方,告诉他们去哪儿就好,根本就没有说你哪儿都不要去,就在家好好待着。
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想,尤其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会觉得:干吗呀?为什么我要出去啊?我不应该在自己的城市里面待着吗?说实话,我父亲刚检查出癌症的时候,我特别难过,甚至难过得不知道该怎么去选择。但没办法,有时候我们必须跟随父母的脚步,甚至包含父母的未来。你的设计必须是包含亲人未来的一种设计,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所以,当时我就做了一件事,把父母接到身边来,停掉手上所有的工作,然后找医生陪父母看病。好在最后他的病被控制住了。
我讲这件事是要告诉你,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选择。不管你是去大城市还是去小城市,都要把父母的未来放在你的选择里。虽然会很累,但谁不是背了一大堆的责任走到了今天呢?
回到你的问题,刚刚进入职场,到底应该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我来跟你分析一下。大城市肯定意味着更多机会,但也意味着更多困难,所以你的担心是有必要的。比方说你会遇到高房价、高竞争力、快节奏生活和高生活成本,但同时你也能享受最好的社会资源、更高的工资和更高大上的人脉圈子。而中国的未来,城市化是必然趋势,大城市是资源聚集处,所以你在大城市会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最好的资源。但是,在小城市,你可能需要找到很多人才能接触到核心资源。(更d书f享搜索雅书.YabooK)
根据我国一家招聘平台的统计,2021年北京跟上海的月平均工资是13000多元。但你往东北去,长春跟沈阳的平均工资只有7000元。你不管是做医生、教师、工程师还是服务员,大城市的工资就是比小城市要高。现在的趋势也是一样的。有趣的是,根据这些年的一些统计数据显示,很多小城市的消费能力一点儿也不比大城市低。在美国也是这样,一个在旧金山工作的电脑专家,他的年薪是13万美元,比在波士顿、纽约或者华盛顿要高出20%到40%。我们举一个例子,在旧金山工作的理发师比在底特律的同行多挣40%。
所以,我的建议是人年轻的时候应该出去转一转,无论父母是不是病了。一旦你在大城市上了轨道,说不定你的生活会更容易。因为人越往上爬,确实生活越容易。但如果你只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不想接受那么多的挑战,也不想奋斗。没关系,那就去小城市,结婚,生孩子,找一份靠谱的工作都没问题。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生活的。问题是,为什么你不能成为那个少数人呢?为什么不试试看呢?
另外一个有趣的数据是,曾经口口声声喊着要逃离北上广的人,很多又回来了。因为当你适应大城市的节奏、生活和规则的时候,你很难在小城市继续生活下去。所以,人生至少要有一次机会去一趟大城市,哪怕最后失败了,回来了,至少不后悔。你至少带来了远见和智慧,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哪怕最后又回到了小城市,你也是以一个更新的状态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小城市跟大城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不一样,叫“事业上的时差”。什么叫事业上的时差?在北上广深创业特别火的项目要下沉到二、三线城市,可能需要一到两年,再往下沉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这或许是你的机会,你这个时候回家已经不再是带着过去的自己回家,而是带着一个崭新的自己回家。
所以还是建议你先去大城市。因为去了大城市,你见世面多了,长见识了,然后去中小城市能找到机会,这是一条特别好的路。何况万一你留在大城市了呢?
对于那些从小就生长在大城市的同学来说,你不妨尝试一下去小城市、农村生活一段时间。身在一线城市,你可能并不了解真实的中国。如果你未来的舞台是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你一定要明白小城市的生活是什么,小镇的生活是什么。只有这样,你才能明白最基层的中国、最真实的中国。很多人惊讶地说:“李尚龙,你写文章好共情啊,看完之后觉得完全就是我自己啊。”因为我去农村支过教,做过公益,当过兵,去过最边远的山区,去过最基层的部队,见过最苦的人。所以,很多人说我的文章共情能力特别强,是因为我真的经历过这些,才能写出大家喜欢的东西。
我在北京待一段时间,就会去别的城市待上几天。比方说2022年的国庆,我去西安待两天,见到了很多我本来不会见到或者是见不到的人。这段经历帮助我创作,帮助我了解基层的需求,也帮助我更好地去从事其他行业。
2022年直播行业非常火,在二、三线城市可能马上会迎来一批机会。比方说我的一个好朋友,行动派的创始人,他刚离开待了很久的深圳,一个人来到了贵州。然后,当地政府给他批了一块地,他天天直播卖农产品。他直播了半年,卖了好几百万元。我听完都吓坏了,说:“怎么会卖这么多?”他说:
“你在哪儿卖不是卖,还不如退了深圳的房子,去偏远的山区给大家卖东西。”
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你能看到三、四线城市,甚至是更偏僻的地方,有很多人不用付高额的房租,不用雇用更多的人,就可以把直播搞起来,未来这可能是一个方向。但我不太确定这个风口还能持续多久,扯远了,只希望对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