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封信:孩子从小偷钱怎么办?

冯鹏同学:龙哥好。我有个朋友在农村做农机生意,平时除了吃饭之外也没什么时间陪孩子。最近,他发现孩子在家里放钱的柜子里偷偷拿钱,而且数额还不算小,一次就拿几百到上千块。孩子现在8岁了,朋友发现之后狠狠地揍过他,也心平气和地跟他讲过道理,但好像没什么用。请问龙哥,这种事应该怎么正确引导呢?

李尚龙回信:

冯鹏,你好。关于这个问题,我和朋友们也曾经热烈讨论过这个事儿,就是如果孩子偷钱了,我们到底怎么做会好一些?突然,有个朋友问了一个非常扎心的问题,他说:“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偷偷拿过家里的钱呢?”大家一下子炸了,大部分人都坦诚地说拿过,有拿五毛一块的,有拿几十上百的,拿了多少钱跟通货膨胀有关。说实话,我也拿过,我还拿过爸妈的百元大钞。换句话说,差不多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事,哪怕自己不是当事人,至少也见过身边的小伙伴拿过父母的钱。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6岁的时候就知道从家里拿钱,他知道后没有上来就把孩子打一顿,而是思考深层次的原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导致孩子要通过拿钱来满足自己或是引起父母的注意?请一定要记住,孩子在犯错的时候,去思考深层次的原因,而不是追逐惩罚。我跟你分享几条很重要的干货,全是这个朋友告诉我的。

第一,我们要知道孩子偷钱、藏钱的目的。通常来说,6岁的孩子用不着花钱,钱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事儿。后来,这个朋友发现,原来是幼儿园做了一个主题活动,孩子们可以用钱换东西回家,目的是让孩子了解钱的用途。所以孩子并不是喜欢钱,而是他们意识到钱能换东西。而且孩子用钱换东西之后,还会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所以他想用钱换更多的东西,让家长开心,并且得到夸奖。

可是为什么要用偷和藏呢?因为这是孩子目前能得到钱的唯一方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知道偷钱会让父母伤心,他没办法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情感联系起来。所以在孩子和家长产生矛盾,家长怪罪孩子撒谎之前,家长要先搞清楚孩子撒谎的动机。等孩子解释之后再告诉他,撒谎对父母情感的直接影响是很糟糕的。要给孩子台阶下。别纠结孩子承不承认撒谎,重要的是让他知道家长的感受是什么。对于家长来说,你要想想看,你小时候是不是也撒过谎?

第二,别说撒谎的惩罚,要告诉他说实话的好处。这一条非常关键,说大一点,人类就是学会了撒谎,才战胜了尼安德特人成为地球的主人。我们把自己称为“智人”。说谎不可怕,可怕的是故意不诚实。有时候,善意的谎言确实比实话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开始撒谎的时候,不要体罚,不要惩罚,你要学会问他原因,同时告诉他为什么说实话的人可以走得更远。因为人们都喜欢跟诚实的人交朋友,难道你不想让别人跟你交朋友吗?

第三,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我记得我第一次拿了5块钱被我妈发现的时候,我妈刚说:“哎,你这孩子怎么偷东西啊?”我爸立刻站出来说:“这不是偷,这是我们自家的钱,自家的钱只能叫拿,不能叫偷。”这句话给了我非常大的安慰。虽然后来我知道那个行为是不好的,但父亲的话给我树立了很重要的主人公意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仔细分析,有时候你会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往往是罪魁祸首。尤其是当你过多地拒绝孩子的渴望,孩子的要求不能得到合理的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滋生出一系列莫名其妙的动作。比方说,其他孩子都有家长给自己买的变形金刚、芭比娃娃,你没有给孩子买,孩子自然觉得没面子。

而从家里拿钱那个阶段是孩子唯一能够想到解决财务问题的方法。你这么想,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随着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得到满足的孩子也可能会偷钱或者偷东西。有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她的妈妈对她的要求是适当满足的,甚至还给她一些零用钱。但是,她还是会私自拿很多钱,买很多零食分给小朋友,让小朋友们听她的,她自己有一种做“大姐大”的感觉。

后来我发现原来是这样,父母平时对她非常严厉,几乎没有表扬,全是批评。这个孩子内心很压抑,所以她想通过其他方式得到内心深处的满足。一个内心得到充分滋养的孩子,这样做的动机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没有安全感,没有成就感,他一定会在外面寻找安全感,寻找成就感。

这个女孩就是父母不给她自豪的感觉,她就通过请大家吃东西来树立自信,来平衡自己在家里的憋屈。

还有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妈妈给他买了不少文具,但他有好几次从学校拿些小文具回来。每次一拿就是十几支笔。这些笔都不是他的。父母就问他说:“你干吗拿这些笔回来,你这不是偷吗?”他说:“这些小朋友也拿我的东西,所以我就拿他们的了。”也就是说,孩子有时候对你的和我的认知是模糊的,这需要我们去引导。

第四条,物权意识需要明确。有些孩子年纪很小,他没有明确的物权意识,没有你的、我的、他的这种概念,他只是想当然地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3岁的孩子才慢慢形成这种你和我的概念。我们家饭团也是在3岁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你的东西,我的东西是分开的。人类也是在这两个世纪有了版权跟界限的意识,换句话说,你的、我的概念也是刚刚形成。父母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树立这种概念,比方说这是妈妈的东西,你不能乱动。在动孩子玩具的时候,也要询问孩子的意见,让他有做主人公的意识,从而让孩子明白什么东西是他的,他有自己支配的权利。什么东西不是他的,他不能乱动。

还要让他清楚地明白,如果是别人的东西,没有别人的允许,他直接动了,就是他的错,很可能就是偷。

最后跟你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感动我,希望对你能有启发。

有一次,儿子偷钱被爸爸发现了,爸爸问他说:“你要钱干吗?”

儿子说:“我想给喜欢的女孩子买一个礼物。”爸爸问:“你买啥呀?”

儿子问:“我想买一个发卡。”

“那多少钱呢?”

“200多元。”

然后,爸爸真的把儿子带到商店,对儿子说:“你自己选吧,让我看看你的眼光。”儿子挑好后,爸爸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直接买下了发卡。儿子很开心,可是爸爸开口了。爸爸说:“我问你,如果女孩子问你,买发卡的钱是从哪儿来的,你怎么回答?”儿子慌了。

“如果你说是你偷的,你猜她会怎么想?”儿子沉默了。

“如果你说是你借的,她会怎么想?”儿子脸红了。

爸爸接着说:“如果你说是你挣的,她会怎么想?”儿子突然间明白了爸爸的意思。

最后,爸爸说:“我并不是反对你买礼物,但是在钱这件事上,我们能选择的方法有好多种。”我想这是最好的教育。

培根曾经说:“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单纯的惩罚,只会让孩子认为他不能偷钱,因为偷了钱就会挨打。而有效的引导会让孩子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虽然两者的结果是一样的,但中间的因果关系是天差地别。想让孩子有主动规避错误行为的意识,父母就要多多注重对孩子犯错之后的引导方式。

希望以上的回答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