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封信:要不要给彩礼和嫁妆?

ZOE:龙哥好。我发小要结婚了,但因为彩礼的事跟父母闹得很不开心。去年年底,我发小的父母和她男朋友的父母一起见面,约好彩礼是36.8万元。因为这笔钱不是一笔小数目,发小就跟她妈妈约定,结婚的时候返回80%。过年的时候她男朋友提出想去发小家过年,她妈妈要求先给8.8万,直接打自己卡上,男朋友给了。今年她男朋友想早点把婚结了,发小妈妈让把剩的彩礼钱全部打卡上,发小就问她妈妈是会返还的吧。

但是,妈妈说三年后再返,等她有孩子了直接给外孙,发小就很不开心。发小有个弟弟,马上也要结婚了,肯定也要花钱,发小觉得她妈妈把钱留下是想补贴弟弟,觉得她妈妈是在卖女儿,况且她男朋友给的这个彩礼钱其中一部分还是借来的,以后是要还的。她妈妈听她这么说,瞬间翻脸,骂她是白眼狼,把她养这么大,她赚的工资都应该是妈妈的,现在还没嫁出去呢,就胳膊肘往外拐,她妈妈说着说着还气哭了。请问龙哥,发小应该怎样去跟妈妈沟通这个问题,如何跟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抗衡?

李尚龙回信:

ZOE,你好。说实话,看了你的问题我大跌眼镜,用网上的话说:“我虽然不懂,但我大为震撼。”没想到现在的彩礼还有这种操作方式。作为一个局外人,她妈妈的做法我也有点不理解,也感觉有点像卖女儿,而且卖的价格还挺高。尤其是彩礼三年后再返的说法,真让人难以理解啊。

假如我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我也会很难过。我不想当“妈宝女”,也不想当“扶弟魔”,更不想让男朋友为了跟我结婚债台高筑。从男方的角度来说,如果我爱上这样一个女孩,我也会很痛苦。一方面,我真的想和她在一起;另一方面,我可能拿不出这么多彩礼。即便东拼西凑拿出了这笔钱,这婚一结,可能一切都回到了一贫如洗的境地。

从文化起源来说,在古代,彩礼的确是要给女方父母的,是用来买断对方女儿的钱,它的本质就是买卖婚姻。父母收下男方的钱,让女儿嫁给谁,女儿就要嫁给谁。这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本意。

有一本书叫《债》,书里说古时候的彩礼其实是承认“人情债”的一种方式。男方给出重金当彩礼,表示他承认自己所要的东西如此珍贵,不可能以任何方式偿还他。可是,现在已经是2023年了,为什么还有这样迂腐的价值观?难道女儿就是赔钱货,要靠彩礼来挽回自己的损失吗?我没有特别研究过彩礼,但我身边所有结了婚的人确实都给了彩礼。我不反对两个人结婚女方要彩礼,甚至觉得一定得要,因为彩礼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提高男方在婚姻中的犯错成本。这不是说两个人的婚姻出现问题,一定是男方的错,一定要男方来买单,只是说彩礼能让男方及其家人更珍视好不容易娶回来的人。通情达理的家长一般都是把彩礼存到女儿卡上,当作女儿小家庭的启动资金。

所以,彩礼该要还得要,但最好是归还到小两口组成的新家。有些父母不知道是脑子糊涂还是怎么回事,就觉得女儿是我生下来的,辛辛苦苦养大的,平白无故就送给男方了,凭什么还要女儿把钱带回去,这对我们太不公平了。

我想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男方给的彩礼真的是借来的,你女儿嫁过去也是要一起还的呀。就算女方不必承担债务,家里欠很多钱的话,她的生活质量也是要受影响的呀。作为父母,好不容易养大的女儿,你忍心让她受苦吗?

这位母亲对待彩礼的态度真的让人难以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有自己的尊严和底线。即便是父母,也不能控制孩子一生。什么“我生了你,你的一切都应该是我的”“你要听我的话,把挣的钱交给我”之类的话,实在是让人大为震撼。

所以,你的发小该怎么跟她的妈妈沟通呢?我觉得她们之间已经不再是有商有量的沟通了,而是你强我弱的谈判。因为母女两个在彩礼的归属权上产生了巨大的认知差别,更何况这笔钱也不是个小数目。那么,谈判就应该用谈判的手段解决问题。请注意一句话:“但凡谈判必有底牌。”我不知道你的发小在家里地位怎么样,但她最好弄清楚她的底牌是什么。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个方法,所有和家人谈判的孩子请记住,你的底牌有且只有一个:我成年了,大不了我换个城市生活,我换个圈子生活。

一个人只有自己为自己承担了责任,有了自己的社会圈子,才能更好地和父母以及过去的原生家庭协商,和糟糕的传统价值观谈判,以及和那些你看不惯的规矩说不。也就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负责,不用你对我指指点点。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来到大城市的孩子,虽然常常觉得孤独,但他们至少自由,至少幸福。因为他们终于可以摆脱混乱的人际关系,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可能你会担心自己态度太强硬的话,会伤害父母的心。我告诉你,你的担心是真实的,固执己见的孩子确实会伤父母的心,但这种伤害是短暂的。从长远来看,孩子总要长大,离开家,离开爸爸妈妈,独自去觅食,独自去生活,独自去面对世界。孩子越早独立自主,羽翼越丰满,生活能力也就越强。

请记住一句话:世界终归是属于年轻人的。

所以,让你的发小勇敢地跟妈妈亮出底牌,为自己的未来争取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