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所谓察言观色,意思是说一个人要经常观察他人的言语脸色,揣摩他人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的交往技术,也是了解他人的窗口。如果你的观察能力强,能够很好地察言观色,在社会交际中则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误解。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在世界的知识中,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洞察他人。”在与人交谈中,既要察言,又要观色,把它们结合起来,这对提高我们的口才能力十分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察言观色,及时地改变先前的决定,及时地退或进,及时地把自己的言行组合或分解,及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一定会更加和谐。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受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次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大,他应排第一。”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他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时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其实,每个人在与别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他的表情、动作都会向对方传达很多的信息,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察言观色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可不必备的技能。
“脸上表情,天上的云彩。”聪明的人具有察言观色的本领,他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等来分析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这样的人往往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至少他们不会在对方高兴时,泼一盆冷水,弄得大家不欢而散,更不会在对方愤怒时,出言不逊,惹祸上身。
和珅是乾隆皇帝面前的大红人,深得乾隆的宠信。他从一个御前侍卫升到军机大臣,可谓平步青云,空前绝后。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和珅非常善解乾隆的心意。
一次北京乡试《四书》的考题,乾隆命题后,内监捧着《四书》送还内阁。恰巧和珅当值,便问起皇上命题的情况,内监不敢多言,只说皇上手批《论语》第一本,将尽批完时,始欣然微笑,针笔直书。和珅沉思片刻,遂猜想皇上批字为“乙酰”一章。因为乙酰两字包含“乙酉”二字,而那年乡试就是在乾隆乙酉年举行。和珅以此通知他的弟子们,结果正如和珅所料,那年的乡试考题果然是“乙酸”一章。
乾隆做太上皇时,一次召见嘉庆帝与和珅。两人入室,见乾隆坐在龙座上闭着眼睛,仿佛入睡,但口中却念念有词,也不闻是何种语言。久之,乾隆忽然睁目问道:“这些人什么姓名?”嘉庆不知如何对答,和珅却高声应答:“高天德、苟文明。”(此二人为白莲教的起义领袖)嘉庆听了莫名其妙,乾隆却缓缓地点点头,继续闭目默语。
过了两天,嘉庆密召珅问曰:“汝前日召对,上皇云何?汝所对作何解?”和珅曰:“上皇所诵为西域秘密咒。诵之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以此二人名对也。”嘉庆自愧弗如。
和珅是一个察言观色的高手,他很会揣摩乾隆皇帝的心理,对乾隆皇帝的脾气、爱好、生活习惯、思考方法了如指掌,可以充分做到想干隆之所想,为乾隆之所为。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虽然隐秘,但不可能永远潜藏着,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显露出来。所以,只要善于揣摩对方的心思,感受对方的心情,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和对方交往,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许多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美。所以当我们有求于人时,如果能够学会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说一些让对方高兴的话,即使再难办的事情,它也会助你一臂之力。而不懂得察言观色、攻心为上的人,就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说话之前,一定要看清对方的脸色,再决定自己到底要说什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