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大多数政客都深谙此道,所以在政坛才能够左右逢源,大出风头。我们虽然不一定需要那么高的沟通技巧,但是,在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的技巧还是非常有用的。否则,再好的话题,再优美的话语也收不到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有个年轻人长得眉清目秀,仪表不俗,可就是不会说话。
他的岳父去世,家人大恸。他以酒相慰,对内弟说:“好事成双,再饮一杯。”朋友结婚,他前去祝贺。喜宴上,他慷慨陈词:“凭咱哥们交情,下次你再结婚时我还来喝酒。”在座的人面面相觑,朋友哭笑不得。他却海吃海喝,浑然不觉。
因为这个年轻人说话太不合时宜,以后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事情都不再欢迎他了。
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在不同的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如果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很多时候就会导致种种不良的后果。所以,说话的艺术首先强调的就是说话的场合。
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是人们在长期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谈话双方对于话题的选择与理解、某个观念的形成与改变、谈话的心理反应以及交谈结果,无不与场合有直接联系。这就要求谈话者必须估计场合影响,并有意识地巧妙利用场合效应。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候就放牛,给有钱人家打工,甚至还为了果腹而出家为僧。但朱元璋胸有大志,风云际会,终于成就一番霸业。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一位儿时的穷伙伴进京来求见他。朱元璋很想见见旧日的老朋友,可又怕他讲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犹豫再三,总不能让人说自己富贵了就不念旧情吧,最后还是让人传了进来。
那人一进大殿,即大礼下拜,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动听含蓄,心里非常喜欢,回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心情很激动,立即重重封赏了这个老朋友。
消息一传出,另一个和他一块放牛的伙伴也找上门来。见到朱元璋,他高兴得忘乎所以,生怕皇帝忘了自己,指手画脚地在金殿上说道:
“我主万岁!你不记得了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了。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根带下肚子里。”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朱元璋又气又恼,哭笑不得,立即喝令:“哪里来的疯子,来人,把他轰出去。”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用不同方式说出来,情况就会有所不同。第二个人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被轰了出去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考虑说话的场合。今日的朱元璋已不是昔日一起游戏、讨饭的小叫花子了,而是堂堂一国之君,当着众多大臣的面直接揭皇帝的短,不是冒失是什么呢?
可见,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交谈效果。
说话要看场合,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区分,我们要把握相关要点:
(1)自己人场合和外边人场合。常言说: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讲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什么事都好办。但是如果对外边的人讲话,得怀有戒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办事嘛,通常是公事公办。
(2)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这个区分是很重要的,正式场合说话就应该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胡扯一气。非正式场合可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说话味同嚼蜡,有人讲话俗不可耐,有些人说话文绉绉,就是没有把握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
(3)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比如这句话,“我特地跑来看你”,就显得很庄重;而“我顺便过来看你”,就有点随随便便看你来了的意思,可以减轻对方负担。可是,在庄重的场合说“我顺便来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严肃,会给听者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在平常的日子里,明明“顺便看你来了”偏偏说成是“特地看你来了”,就有些小题大做,让对方感到紧张。
(4)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通常情况下,说话应和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在别人办喜事的时候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人家悲痛的时候,你逗这个小孩玩,逗那个小孩玩,说些逗乐的话,甚至哼哼民歌小调,别人就会说你这个人太不懂事了。
总之,开口说话前,你要把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时间等多种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想一想如何张口,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说话,以使自己的谈吐既符合场合要求,又符合对象的接受心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交际对象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