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他人的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也就是人们俗话说的“话里有话”,已经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例如,同事看似在鼓励你,其实却否定了你的行为;朋友答应马上帮你做事,其实却是在推辞;有些人好像什么都没说,但明白人却一切都清楚明了……所以,为了弄清对方说话的真正意图,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听出弦外之音。

杨凯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其间,他参与了一个广告设计项目,创意总监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提交一份设计方案。看过杨凯的方案后,总监沉默了一会儿,评价道:“这个嘛,还挺有意思的。”这句话让杨凯以为总监很看好他的方案,于是他信心大增,加班加点地完善这份方案,还不时地找总监讨论。可没想到,一周后的会议上,总监最后采纳的并不是杨凯设计的方案,而且此后似乎有些冷落他。

困惑不已的杨凯只得询问同事。在同事的“点拨”下杨凯才意识到,总监说那句话并不表示对他的方案的认同。事实上,总监是不看好这个方案的,之所以用“还挺有意思”打发过去,只是顺便给杨凯一个鼓励。

原来上司的弦外之音是否定的意思,杨凯感叹:“以前在学校里,大家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但踏上工作岗位后就不一样了,必须得察言观色,听懂上司的弦外之音。”

纪伯伦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不是去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去听他没有说出的话。”一般说来,一个人不会轻易把自己真实的意见和想法直接地表达出来,但他的感情或意见总会在他的语言表达里体现得清清楚楚。如果你想要听懂他人的“弦外之音”,而且正确解读对方真正的想法,平时就要多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和解读能力,不能太单纯太容易相信人家所说的话。如此,才能设定正确的说话策略,攻入对方的心。

俗话说:听锣听声,听话听音。任何信息,既有表层的直接意思,又有内在的深层含义。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边听边分析,准确领会对方的意图,既要敏感地体察信息的含义,又要防止过于敏感的主观臆测,以免误解而产生感情障碍。

1971年国庆节,毛主席邀请来访的美国作家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斯诺是我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被我国第一个邀请上天安门的美国人,此举给美国政府一个暗示,斯诺在天安门上对毛主席说:“北京这么美,我想尼克松总统也应该来看看。”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国际发展形势以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分析出中美双方都有打破多年隔绝的局面以及正式建交的愿望与可能。

准确地“听”出尼克松总统有访华的意向,立即做出积极的回应。他对斯诺说:“尼克松总统如果愿意来中国,无论是正式公开访问,还是私人秘密来华,我们都欢迎。”果然斯诺将毛主席的话转达给尼克松后,尼克松总统即派基辛格经巴基斯坦秘密来华,最后促使尼克松总统第二年的访华,为以后中美正式建交打下了良好基础。正是由于毛主席的善于倾听,才能正确领会对方说话的意图,最终促成了尼克松总统的访华。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出于种种原因,有时候对方的某些意思是通过委婉含蓄,或闪烁其词的话语表达出来的。对于这潜藏其中未明白说出的话,倾听者必须留意对方说话的语气、声调、用词、神态和谈话的背景,并通过这些仔细地去体会对方的言外之意,才能真正理解对方说话的意图,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回应,以加强双方交流沟通的效果。这需要一定的智慧。如若不然,听不懂别人话里隐藏的含义,就很容易形成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