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和别人发生一些争论?谁又能保证自己事事、处处都占理?只要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即便自己占理,也应让人三分,见好就收是关键。这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还能够让彼此加深理解、增进友谊,对于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促进作用。
有这样一个发生在餐厅里的故事:
“服务员!你过来!你过来!”一位顾客高声喊道,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寒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员一边赔着不是,一边微笑着说,“我立即给你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子和杯子跟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服务员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放牛奶呢?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那位顾客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
有人笑问服务员:“明明是他土,你为什么不直说他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还以颜色?”“正是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服务员说。
那个问话人同意地点了点头。
俗话说:“饶人不是痴汉。”当双方的争论已到剑拔弩张的时候,占理得势的一方应当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风范,切忌穷追猛打、将对方逼入死胡同。那样不仅不能辩赢对方,反而会扩大矛盾冲突。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去讨论,也不是任何话题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在有些情况下,因为个人的性格、兴趣和偏好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这时如果去引发一场讨论,那一定没有任何结果,也毫无意义,这样做只能是浪费时间。确实非争不可时,也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如果一意孤行,争论到底,则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公共汽车上人很多,一个年轻小伙子不小心踩到了一位老大爷的脚,老大爷脾气不好,张口就来:“你说你这么大一小伙子,欺负我这么大岁数的人干什么?”小伙子本来刚开始是想说一句抱歉,可老大爷的话实在让他反感,愧疚的心理马上无影无踪,他按捺了半天说:“踩了就踩了,可我什么时候欺负您了啊?”老大爷更不高兴了,说道:“得得得,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好。我看你那样儿,监狱里刚放出来的吧?”这下小伙子可火了:“你这人怎么说话呢?”说完就要往前冲。这下车里的人左劝右劝,好不容易才让他俩消了气。
老大爷的说法就是典型的“得理不饶人”,本来只是小事一桩,可是为这么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让他自己显得很刻薄,不但形象大打折扣,还害得双方心里都不痛快,何苦呢?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冲突都是由于一方或双方纠缠不清或得理不饶人,一定要小事大闹,争个胜负,结果矛盾越闹越大,事情越搞越僵。这时应该学学“难得糊涂”的心态,在这些小事上,没有必要那么清楚明白,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妨糊涂一下,得理也要让三分,用宽容之心待人。所以说,“得理饶人”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处世方式。
曾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邀请参加素宴。席间,满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老人的随从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老人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一会儿,随从又把猪肉翻出来,老人又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在随从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随从听到后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了。宴后老人辞别了主人,回家归途中,随从不解地问老人:“刚才那厨师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到素菜中?我只是想让宴会主人知道,处罚处罚他。”而那位老人就对他的随从说:“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宴会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一气之下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由此可见,宽恕别人的过错,有容人之量,适时地放对方一马,会使事情更加圆满地解决。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在生活中,大部分人一旦陷身于争斗的旋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为了面子,也要强词夺理,一争高下。一旦自己得了“理”,便绝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自认倒霉不可。然而这次“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也成了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这对“战败”的对方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伺机“讨”还。其实,在这种时候,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何不主动显示出自己比他人更有容人之雅量呢?所以说,得理也让三分,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能少些麻烦,多些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