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说话说透,说人说心

话说好了与人交心,话说坏了与人离心。所以与人交流沟通时,更要把话说透,说到对方心里去。

秦国使者王稽带着范睢从魏国回到秦国后,向秦昭王引荐范睢。当时,昭王在位已经长达36年,凭着强大的兵力镇服了四方诸侯。渐渐地,他开始厌恶只会动动嘴皮子的辩士,对他们所讲的有关治国安邦的道理表示怀疑。在这种情况下,身为辩士的范睢要想建立功业难免会遇到阻力。事实正是如此,他在秦国呆了一年多的时间,昭王只是令人为他解决了基本的食宿问题,根本没有打算接见他。

在秦国逗留期间,范睢细心观察了秦国的形势,然后上书说:

“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在治理政务时能够根据功劳的大小来封赏,根据能力的大小来安排职位。因此,没有能力的人不会久居其位,有能力的人不会被一直埋没。大王如果认为臣说得对,那么按照臣的提议一定会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大王如果认为臣说得不对,即使臣呆在贵国再久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古语说‘庸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如今刀能够剁烂臣的胸膛,斧头能够斩断臣的腰,臣怎么敢把生命视为儿戏,用不成熟的言论来迷惑大王呢?即使大王认为臣身份卑微、对生死不怎么在乎,大王难道会容忍受到推荐我的人的欺骗吗?

“臣听说周、宋、梁、楚各有美玉,分别是砥碗、结绿、县藜、和氏璧。在这四件宝贝刚从土中被挖掘出来时,即使是有名的工匠也无法识别,但它们最终却成为了天下名器。既然如此,即使是再圣明的君王,也会白白遗弃胸怀治国安邦之才的贤士。

“臣听说要想积累丰厚的家资,就必须在国内选择利润丰厚的行业;要想增强国力,就必须在诸侯国中选择才华出众的人才。当天下有英明君主存在的时候,诸侯国的人才纷纷前来依附。良医能透过病情见生死,圣主能通过思考知成败,见利则上,见害则弃,见疑则略作试探。即使舜禹再生,他们同样会这么做。语意深切,臣不敢借助书信表达;语意浅薄,不足打动大王。如果大王不是因为觉得臣愚钝无知或认为臣是由地位低下的人推荐的话,臣希望能够在大王空闲时见大王一面。如果臣说了没用的话,臣甘愿受死。”范睢的一席话说得谦卑得体、诚实恳切,得到了秦昭王的赞赏。秦昭王先是赏赐王稽,接着派人用车驾接范睢入宫。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往往一句话说不好就可能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向领导进言的时候,说话不能大意。说话前一定要考虑清楚,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