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之愈深,言之愈佳

人类知识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也是讲话表达时侃侃而谈的力量之源。知识在于厚积而薄发,有深厚知识积累的人,讲起话来也底气十足、成竹在胸。有的人说话之所以很有水平、有气势,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丰厚的知识积累。胸有成竹,欲发则出;积之愈深,言之愈佳。

交谈看起来好像是临场发挥,其实也是平时积累的结果。要想在社交时有话可讲,自由表达,必须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讲话者来说,知识是多方面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要求;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作为讲话者,应当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世事知识

世事知识指的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识、经验教训、风土人情、习俗、掌故等。这种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无须潜心去学,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都会逐步体会、感悟得到。人们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修养,实现当众讲话的沟通目的,必须具备这类知识。曹雪芹就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1974年,美国康宁公司将一件制作精巧的蜗牛工艺品赠送给中国政府。当时中国正在搞“批林批孔”,江青臆断这是对中国的侮辱,旨在讥讽中国像蜗牛一样龟缩、爬行。周恩来指示外交部急电中国驻美联络处调查。时任联络处对内参赞,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冀朝铸说:“不用调查,蜗牛象征有耐心,这是表示祝福的意思。”联络处将冀朝铸这一权威性的世事知识报回国内,江青这才悻悻地收敛起发难的嘴脸。这事既说明冀朝铸熟谙世事,也成为江青不懂世事的笑柄。

2.文化知识

文化是指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法律等。

这些知识往往以成语典故、佳作、名言警句为载体,最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开阔视野,从而使表达者的言辞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这种知识不能从实践中获得,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在人生路上,只有不断积累学习,当众讲话时才能充满活力,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

长期担任毛泽东和周恩来英语翻译的冀朝铸,从小到美国,缺少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了解。周恩来对他说:“你是当翻译的,中国历史一定要熟悉。要多读历史书籍,才能当好翻译……你常做毛主席的翻译,毛主席最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古代诗词,如果你不懂历史,不读诗词,就没法做好自己的工作。”

为此,周恩来给冀朝铸开了一张长长的书单要他去读。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学习,冀朝铸终以博闻强识在外交部闻名,以至有“老夫子”的雅称。人们每有不解的知识,常说:“去问问冀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