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专业术语在特定场合确实能起到帮助沟通的作用,但前提是听说双方都对这些术语心领神会。在圈外人面前使用术语,只能说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当你向对方发表意见时,当然不是为了显露你的口才,目的还是让他听懂并乐于接受,所以你一定要使用他能听懂的语言。有时候,你为了省事,说出一个只有自己明白的词汇,为了让对方听懂,你又不得不花一两分钟对这个词汇进行解释,这样不仅没有达到语言凝练的效果,反而费了口舌。
要使语言简练,又能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不妨用打比方的方式说话。生活中的各种道理,一般人都知道,虽然理解上有偏差,但并不陌生。在表达观点或说明道理时,板着面孔,长篇大论地说教,只会令人生厌。如果借助恰当的比喻,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这样就能触动对方记忆中现有的信息,从而心领神会。
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他说;“一个男子和一位漂亮姑娘坐上一个小时,好像一分钟一样。然而让他在热炉子上坐一分钟——就比任何一小时都长。这就是相对论。”试想,“相对论”是何等高深的学问,要对一个外行讲清楚可不容易。但爱因斯坦通过一个比喻,在1分钟之内就解答了对方的疑惑。
比喻贵在抓住事物的特征。《世说新语》中记载:谢安在一个寒冷的下雪的日子里,把家里的子侄们聚集在一起,同他们谈论做文章的学问。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安兴致勃勃地说:“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侄儿谢朗回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在空中撒盐大约可以比拟吧)。”侄女谢道韫却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用柳絮随风飘舞来比喻)。”谢安听了大笑,感到十分愉快。
在这则故事中,谢朗把纷飞的白雪比作空中撒盐,谢道韫则比作风卷柳絮。两个比喻都符合“像”的要求,但后者显然优于前者。前者仅仅抓住了雪与盐颜色上的相似,后者则不仅顾及了颜色,而且还抓住了柳絮与雪花轻柔飘飞的形态上的相似之处,这就比以盐喻雪高明得多。
运用这种似乎与本体事物风马牛不相及的类比物形成的奇妙比喻,不仅能够使语言显得简练明朗,而且能使听众有新奇的感觉,从而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表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