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周密,把话说得天衣无缝

语言表达在人际交往中并非小事。有的人说话缺少推敲、漏洞百出,让人一问便会哑口无言,如果被对方抓住了破绽,更是尴尬万分。所以,语言不严谨,表达不周密,就会给人一种不诚实、胡编乱造或者敷衍的印象。

“道德”说起来是一个让人难以亲近的概念,僵硬而刻板,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可避免地和道德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工作要讲职业道德,公共场合要讲公共道德,商业生活有商业道德。总之,各式各样的道德规范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与人的语言交流——表达也有自己的道德原则。

首先,与人交谈要诚恳,信实,不虚美。

唐代的古文运动,主张要根除前朝文风中的浮华矫饰,提倡作文要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这虽然是千年以前的老夫子讲怎么写作,但作为今天对于讲话的要求仍是适合的。

西方人有句格言:“诚实是最好的策略。”诚实常常比欺骗能给一个人带来更大的好处,尤其从长远和总体利益来看是这样。只有平时说话做事诚实,决不撒谎骗人,这个人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社会中获得立足之地。

说话诚实不仅是说讲话的内容要真实,要不撒谎骗人,而且语气也要诚恳,这样才能够打动别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所谓“以诚动人”。

其次,与人交谈要记得言多必失,应当审慎。

有个笑话就能说明这个道理。警察在一条新开辟的隧道里迎来了第1000辆通过的汽车,代表市政当局赠送给驾驶人1000元的幸运奖金和一枚纪念章,顺便问道:“你拿了钱打算怎么使用?”“首先,我要领取一份驾驶执照。”驾车人回答。他太太忙解释说:“警官,我丈夫喝了酒,总是胡言乱语。”他那耳聋的妈妈补充说:“你看,我早知道,你偷了汽车,逃不了多远的!”故事虽然极端了些,道理却是颠扑不破的。

再次,要言行合一重承诺。

这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只有言行合一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

最后,合情合理能服人。

讲话注重逻辑,把话说清楚,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

一个口才出众的人说出的话也一定是严谨周密的,符合思维逻辑,叫人听不出错误和漏洞。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是交际和表达的一大基本功。

日本学者多湖辉在《论表现》中提示了增强说服力的5个技巧,有助于我们更为缜密严谨地表达观点,说服他人。

1.使用肯定语气表达无把握之事

或许你不止一次地把口袋里的钱送到街头占卜师的口袋里,一脸满足的诚意。这些金墨铁嘴之类的先生常常用各种模棱两可的言辞来解释人们的命运,但他们在每段的尾句都表达极肯定的意思。他们永远都不会说“你也许会这样”,因为这样只会使他们的钞票一天天减少。他们总是断言“一定会这样”。正是利用了这种肯定形式尾句的心理暗示效果,才使得他们财源广进。

这种暗示效果也是催眠术中常用的诱导技巧。催眠时,用肯定的尾句向接受催眠者讲话,如“手抬起来”“一定要把手抬上来”“手触头,不能拿开”等。如对方像个听话的孩子按你的明确指令进行,效果将不会令人失望。催眠师若说类似“你愿意,把手抬上来吗”这种暖昧语言,将与失败结下不解之缘。

在松下电器公司飞速发展时期,总经理松下幸之助曾定出一个令人咂舌的营业额,一些人认为这种做法缺乏深思熟虑,而结果却是如期完成。其中的奥妙在于他讲话的方法,他常常强调“营业额一定要增长××%”。在筹借资金时,他也以强硬的态度充满自信地说道:“一定要给松下公司投资××××美元。”这些坚定自信的语句赢得了斤斤计较的银行家们的好感,而使松下公司大获成功。

2.强调自己的见解

许多人在演讲时常常运用过多的名人名言,或是引用大量报纸杂志上的材料,企图增强自己的说服力,但给人的感觉是陈词滥调,有损听觉。而运用“我是这样看的”“我认为”等语句发表一些独到见解,会让人耳目一新,使人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有头脑的人。

3.“三”是个能增强说服力的数字

“三”这个数字有着奇特的心理感应,因为它有说服力!说服中用“—”显得过于仓促,用“二”又不够显示自己还有容忍之心,只有数字“三”才使人感到稳妥。说服中尽量使用“三”这个数字,诸如“关于那个问题,可以有三种解释”“问题有三个”等,人们对这些语言的评价是:思路清晰,容易理解,易于接受。

4.使用带尾数的数据能提高你的可信度

如果是合乎情理的话,在演说中经常引用一些你记住的带尾数的数据,会使对方觉得你精于某专业而产生强烈的信赖感。

这种“尾数效应”往往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某市银行的总经理在任分行经理时,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属下前来商量融通资金的问题,说是某制药公司老板希望借款91万元。这位分行经理对制药公司老板不借100万元的整数感到不解。制药公司老板回答说:“91万元正好够用,不需要多借。”听了老板的说明,分行经理觉得他把尾数都核算出来的经营态度值得信任,当即批准了借款申请。

5.不要用连珠炮似的语势

情绪激动的演讲者常常把打动人心的希望寄托在连珠炮似的语势上,他们如一串点燃的鞭炮疯狂地响个不停,这种热烈的场面或许会激动人心,但他们所说的内容不会给听众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相反,放弃这种徒劳无功的演说方式,采用一种平易近人的语势来说相对较少但精彩动人的话,往往会被看作“有智慧”“亲切”而备受欢迎。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嘴巴只是发出声音的机器而已,有时并不需要冗长的述说。如果一味追求说话的速度,演说就会成为“扬声器评比会”。

一般来说,流畅而平静的语言更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