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小王初进某报社做编辑。
同事中有位大姐,写作仍处于“今天天气真好,万里晴空飘着朵朵白云”的阶段,虽然文不如人,但她另有所长——每天上班时会搬出半尺厚的通信录,开始拨电话:
“张总,好久不见,哈哈!”
“李社长,最近忙不忙啊?”
同事出去开会,她总是拍着翅膀似的招呼打得满场飞,似乎所有人都认识,所有的遇见都是久别重逢,真是厉害!
认识久了,小王便了解了她经营友谊的方式:A的老婆得感冒,她会打电话联系B,请B帮忙找C挂个号。待B的孩子出世了,她也会帮B去联系D,买到便宜的纸尿布。
她用大量的时间照顾所有熟人的琐事,为自己攒人品和交情。
她的口头禅是:多个朋友多条路。
比如有一次,某上市企业打电话到办公室,想邀请一名记者去参加他们的活动。结果,她在电话里跟对方死缠硬磨:“你们能再给一个名额吗?我这儿还有一个记者也想去……”她磨了足足10分钟,对方碍于情面,最终答应了她。
挂了电话,她看到小王吃惊的眼神,不好意思地笑笑:“我想带我一个朋友一起去,因为上次她帮过我的忙,所以想多要一个名额,把她带上。”
她也曾这样把小王带上过。比如,她说请小王吃饭,当小王跟她去了以后,才发现买单的人不是她。
她把所有的聪明才智用在了人际关系的维护上,其实就是空手套白狼。但是,这也给人造成一种朋友圈繁荣的假象。
之后,小王离开了那个城市,与她断了联系。
前段时间小王在网上遇到同行,对方提起了她。小王问:“你也是她的朋友?”
对方闻言,嗤之以鼻:“有的人相识遍天下,好友烂大街,还是做她的敌人好,物以稀为贵。”
小王才知道,她混了这么多年,即将奔四了,仍租房住,仍没有嫁,仍锱铢必较地占便宜———家公司换一家公司地打着工,工作、生活、写作都没有进步。她曾经结交过那么多朋友,铺过那么多条路,但谁也没能把她拉上阳光大道。
其实,她并不是不努力,只是太迷信人际关系的力量——若把时间花在其他方面,或许早有建树了。
一个庸人对于友谊最大的利用,不过是蹭顿饭吃,蹭件衣服穿,占点微不足道的小便宜。朋友就算愿意帮大忙,比如推荐你去做某公司CEO,也要你自己有料啊——你的表现要不至于让对方蒙羞才是。
许多人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靠一己之力、一技之长埋头苦干,自给自足。如果有朋友提携是锦上添花,没有也不会太糟。
网上有一条成功法则这样写道:成功的你,收入是身边常联系的10个朋友的平均收入。我不知道这功利又武断的话出自何方,反正论坛、微博上到处都在转,可见很多人是相信的。
于是,大家越来越功利,削尖脑袋去结交比自己聪明、能干、有钱的朋友,以便帮助自己进步。可如果这种逻辑成立的话,像马云、马化腾这样的人就不能随便交朋友了吧,因为他们要是不小心认识了两个穷鬼,收入马上被拉下大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能本末倒置。更多时候,不是你认识了有钱的朋友你才变得有钱,认识了优秀的人你才变得优秀——而是你有钱后,才真正融入了有钱人的群体,成了有钱人的朋友;你优秀了,那些优秀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来结交你。
友谊应源于个人魅力、人格、品德、才学的互相吸引,而不是刻意地殷勤和巴结。你和谁在一起,和谁相遇,和谁有缘,生命都已经在可行性上先给你筛了一遍,那叫物以类聚。
奥斯卡·王尔德说:照顾好你的奢侈品,你的必需品自己会照顾自己。他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养得起奢侈品,你的必需品自然会有,根本无须操心。
我想说,照顾好你自己,你的朋友也会自己照顾好自己。如果我们不去竞选总统,不搞传销去骗人,那么,对于朋友的功能,我们无须奢求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