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宝宝,冷吗?
孩子:妈妈,我不冷。
妈妈:手都是凉的,怎么会不冷?穿上毛衣!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这就是网络上曾经流行的一个段子“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的真实写照。父母用自己的感觉代替孩子的感觉,用自己的想法压制孩子的想法。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只感觉到了控制,而不是爱。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著名作家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提到的一个类似的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她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
“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
在这段对话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而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全部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当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被不断地否定和忽略后,他们就会感到困惑和愤怒,心里会认为:父母不能理解我,对我的感受不重视。慢慢地,孩子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感受,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结果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子关系质量逐渐下降。
其实,孩子的心声很简单,当他们跟父母说“压力大、难受、痛苦、累”等感受的时候,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否定、大道理、说教,那样只能让他们感觉更差。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带着爱和理解认同他们内心的伤痛或烦恼,他们就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让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认同他的感受很重要,但如果只是简单地说一句“我了解你的感受”,并不会真正得到孩子的认同。他们会说:“不,其实你根本就不了解。”如果家长可以试着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得更加细化一些,效果就不一样了。
比如,孩子要上小学了,有些不乐意,家长说“我知道你不愿意去上学”,这样的说法通常并不会得到孩子的认同。如果把问题细化:“刚入学的这段时间,肯定是有些紧张的,有很多新东西需要去学习、去适应。”孩子就会觉得家长是真正理解他的。
对此,亲子沟通专家伊莱恩·玛兹丽施结合大量真实案例,为我们总结出四个非常实用的帮助家长面对孩子感受的技巧:
一、全神贯注地倾听;
二、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三、说出他们的感受;
四、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感受。
我们在倾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的感受时,不要嘴上说在听,眼睛却盯着别处,手里也在忙着其他事,而是要全神贯注,以关心的态度,认真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用简单的话语或“嗯、哦、啊”这样的词来回应,认真体会并说出他们的感受,让孩子真正地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
特别是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时,比如孩子说“我好想吃冰激凌,现在就想吃”,通常父母基于逻辑的解释“家里没有了,宝贝,喝点酸奶吧”并不管用。这个时候,第四个技巧就具备了相当显著的安抚作用,“真希望妈妈能用魔法把酸奶给你变成冰激凌”,你会发现,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那我就喝点酸奶吧”。
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是有效亲子沟通的前提。家长们要做的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只要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就会打动他们的内心。